一个月前作出换个领域的决定,今天清退完旧物,也算为过去 5 年的工作打了个结。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很喜欢黄华老师在《云端遐思》里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很大,但我们很容易把自己锁死,锁在一座大城里,锁在一块业务里。而诗和远方却永远停留在自己的梦里。
我想这是当代人的一个困境吧。我们常说“为生活所迫”,本应美好的生活,变成了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我们身上。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巨石变得越来越重,我们前进的步伐也逐渐缓慢,直到最后停留在原地,走不动了。
导致这块巨石加重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一套房子、一次投资、一份工作;但导致我们走不动的原因,不是巨石,是我们选择了背负这块巨石。
求稳,是刻在我们中华民族的骨子里的观念。《菜根谭》修身篇的第一条就说,“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劝告我们要如履薄冰地做人、做事。
所以,我们在面临选择时,往往会考虑很多,“会不会是一个深坑,还是保险起见”,“感觉跟现在也差不太多,还是算了”。想得越多,就越倾向于维持在稳定的现状,反正石头还背得动;越到后面,就越没有勇气做出改变。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有个著名的洞穴比喻,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有一群被困在洞穴里的囚徒,他们认为洞穴就是世界的本身;有一天,其中一人被解除桎梏,来到了洞穴之外的阳光之下;刚开始,他的眼睛会很难受,后面渐渐开始适应阳光,认识到洞外的世界有多真实和美好
。那个看到了阳光的囚徒,就是看到了“善的理念”的哲人。
那么,假如洞穴之外还是洞穴,走出洞穴与留在洞穴又有什么区别呢?换作是你,又会怎么选择?
洞穴之外的洞穴是生活中的常态。我们常常付出很多努力,然后鼓起勇气做出一个选择,但生活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甚至变得更糟糕了。一来二去,也就失去了穿越洞穴的勇气,即使下一条路通向的是阳光。
就算你是一个旁观者,在看到他的“不幸”遭遇之后,相信你也会更倾向于留下,以求得更稳定的生活。
从一个洞穴,到另一个洞穴,真的完全没有收获吗?我想未必。比起永远困在同一个洞穴,在各个洞穴之间来回穿越,体验不同洞穴的风土人情,不断开阔眼界,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而且,这种生活也更符合苏格拉底的那个著名观点: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人生有无限的可能,《瞬息全宇宙》,前段时间很火的电影,很生动地把这句话呈现了出来。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个细微的选择,都会导致一个平行宇宙的出现,不同宇宙里的你可能过着完全不同的人生。
当前宇宙的你,可能就同电影里的主角 Evelyn 一样,过着最不好的人生,每天都充斥着各种琐碎的、不好的事情;但只要你下定决心做出选择,就有可能体验到另类人生。
当然,选择的代价是巨大的,就像电影里想要在不同的宇宙间跳转就必须做出违反常理的行为一样,而且选择之后的人生也是不可知的。
尽管如此,它还是值得去体验,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在体验完之后,仍然觉得当前的人生最合适,再回来就是了。相信经历过这些之后,你也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德尔菲神庙上最著名的一条箴言:认识你自己。
每个人都有“非你不能做,非你做不好”的自然天赋,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调整方向,校准目标,去发现和实现它们。这过程必然会经历失败,但是没关系,失败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敢于试错。
人生就是不断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唯有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送上狄金森的一首短诗:
假如我没见过太阳,
或许我还可以忍受黑暗,
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照耀得更加荒凉
说回这次换领域的选择,如果你在一年前告诉我有这么一个机会,是我非常喜欢、感兴趣的领域,我会选择它吗?我想未必。
就像你从小告诉我很多大道理,但直到我经历了很多、对这些道理有切身体会的那一刻之前,我都不会理解它们。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