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零壹财经
作者 | 张砚
科技“抗疫”案例访谈系列
2022年3月份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了多点散发、局部规模暴发的本土疫情,对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影响巨大。“抗疫”不仅是一场与病魔较量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病毒赛跑的科技战。面对疫情,不少企业积极应对,逆行而上,践行社会责任,用科技助力“抗疫”,发挥自身价值。
为了反映各类机构和企业在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及积极应对之策,展示代表案例、技术创新成果和观点,让社会更了解科技的价值,《陆家嘴》杂志联合零壹财经推出科技“抗疫”案例访谈活动。
疫情发生后,移动机器人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国内移动机器人独角兽企业——快仓智能透露,疫情激发的需求成为移动机器人众多海外市场的加速器,疫情发生后国内外咨询产品的人猛增,订单额同比增长也加快了。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移动机器人的渗透率仅为个位数,未来有千亿美金级别的市场空间。
在疫情期间,快仓智能的移动机器人一方面让企业实现更从容的“零接触”式复工复产;另一方面帮助智慧药房分拣“救命药”,为患者提供了保障。
快仓智能诞生于2014年,是移动机器人行业的全球独角兽公司,位列成员稀缺的全球“万台级”阵营,累计销量超过2万台,定位为提供自主移动机器人、集群操作系统和解决方案的厂商,致力于让各行各业的仓库、工厂等快速实现智能化升级。“四面墙内智能驾驶-让人类不再搬运”是公司的愿景和使命。
快仓智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我们对选择移动机器人赛道创业的认知是:因为80、90后不愿意当搬运工,所以这个工种招人将会越来越难,到2030年左右可能会面临几乎招不到人的窘境,依托移动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搬运是大势所趋。疫情发生后,我们发现原来移动机器人还可以帮企业平衡疫情防控和稳产高产的需求。疫情发生后国内外咨询产品的人猛增,订单额的同比增长也加快了。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移动机器人的渗透率仅为个位数,未来有千亿美金级别的市场空间。过去几年,移动机器人在国内的认知度更高、规模更大、场景更丰富,而疫情成为众多海外市场的加速器。以欧洲为例,疫情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欧洲的零售业以线下为主,消费者缺乏电商消费习惯,现在他们只能选择网购,倒逼大批零售商转到线上,以前和欧洲客户聊他们觉得有趣但未必马上行动,现在他们很急,有些欧洲客户为了推动项目落地可以放弃休假。问:请详细介绍一下快仓智能的移动机器人,在抗疫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快仓智能:移动机器人的零接触让复工复产更从容。例如,长安民生物流打造的国内最大汽车物流无人仓,现场只有零星几名工人戴着口罩在操作,快仓智能的移动机器人成为无人仓的“主力军”。在主机厂发出需求后,无人仓系统工作台便向机器人发出指令,装有汽车零件的机器人便会驶入指定出库点,在工作人员出库扫码完成后,机器人便自动选择就近位置归位,等待执行下一次任务。整个过程,实现了操作“零接触”,在减少一线人员操作的同时,保障了疫情防控和稳产、高产的有效平衡。无人仓每小时平均出/入库800箱零部件,较人工操作,效率大幅提高,实现汽车零部件的自动化归位存储、拣选管理,完成由“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转变。更令我们欣慰的是,移动机器人为“救命药”及时送达封控区患者提供了保障。2022年4月,住在封控区内的某居民有紧急用药需求,他通过互联网购药平台下单,很快就拿到了“救命药”,为什么这么快?因为他拿到的药是从一个智慧药房里发出的,该智慧药房每天可以分拣2000个包裹,仅需6个工作人员上岗,同样的人员配置以前纯手工分拣只能分拣200个包裹,现在效率提升了10倍。在智慧药房内,移动机器人自动将相应的货架送到工作人员面前,而且拿什么药拿多少药全部都有智能化显示。疫情期间,很多药房的订单量处于井喷状态,如果纯人工分拣,工作压力极大,而且容易出现差错,包括配错货架、拿错药等,采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后,优化改造了整个调剂流程。问: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贵公司推出过哪些相关产品或者服务?快仓智能:疫情之下我们深刻感受到 “让人类不再搬运”的使命更重了,我们需要研发出适用于更多行业的移动机器人,有些行业对移动机器人要求是比较高的,但我们愿意做拓荒者、引领者。2020至2022年间我们推出了锂电专机、PCB专机、汽车专机、面板专机等,还有适合在制造场景与输送线、机床等设备对接的“AMR+”系列产品,解决了很多制造业企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稳产高产的痛点。除此之外,我们也致力于让选择“机器换人”的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此我们研发出了全球首创的双机协作模式解决方案QuickPick,拣选效率提高至人工拣选的3-4倍,库容利用率提升了60%以上,机器人购买成本却是市面上纯料箱机器人方案的60%左右,QuickPick也因此获得了发明专利。问:如何判断此次疫情对于移动机器人行业的影响?经过此次疫情后,行业的竞争格局如何演变?快仓智能:疫情发生前,企业更倾向于从ROI(投资回报率)角度考虑是否马上出手,疫情发生后,一些企业出于生产运输安全和针对未来劳动力稀缺问题提前布局的考虑,将更快做出决策。移动机器人企业的产品应该具备高柔性:一是产品的易扩展,二是产品的易集成。拿“易扩展”来说,复合式机器人已经存在几年了,但一直没有规模化发展,究其原因,是以前移动机器人及系统未实现模组化设计和标准化接口,导致产品改造周期长,目前这个问题已被头部企业解决,未来行业内其它企业也需要跟上步伐。移动机器人企业与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参与者联合研发或互相集成是大势所趋。目前,移动机器人企业“单打独斗”的服务模式还比较普遍。结合市场调研和前端反馈,我们预测疫情之后,生物医药、汽车等行业对移动机器人的需求增长最为明显,要求机器人在搬运功能之外附加满足场景特定需求的功能,移动机器人企业应建立起自己的生态圈,共同服务客户。移动机器人必须加快迈向工具化、标准化、模块化的步伐,以突破疫情下现场部署实施之难。1.工具化。包括硬件工具化和软件工具化。当用户拿到移动机器人,首先要卸货、归位,我们要给他提供一套易操作的硬件工具,一个人也可以轻松完成。我们要把软件系统操作方案变成一套“傻瓜式”工具,让用户能够自行设置,也可以让工程师远程操作,同时加强物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减少人工运维。2.标准化。要应对因为封控移动机器人提供商不能去现场的突发情况,一条可能的发展路径是,未来当移动机器人逐渐变成企业的基础设施,企业可以设置相应的智能设备管理岗位或就近寻找相应的设备组装维护公司。要达成这一步,必须整个行业做好标准化,这点可以参照汽车行业,例如,底盘大小、行驶速度、顶升高度等指标的标准化,以及测试方法和标准的统一,甚至包括产品命名逻辑的统一。如果各个提供商的实施方法步骤都是公开的,工具都是基本统一的,对实施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就会大幅降低,也就是说不用提供商的专业人士到场,用户也能在远程协助下完成前期部署和后期运维。3.模块化。早期的移动机器人内部结构复杂、凌乱,组装很费劲,一旦某个部件发生故障,要拆开机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近两年模块化设计是主流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模块化设计可以让移动机器人实现易组装、易运维、易扩展。例如运维,模组化、外露式的设计,可以实现快拆快换,60秒拆轮子,15秒换电池,大幅提高了运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