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新一代雷达重点研究趋势!智能化抗干扰+电磁频谱的空间构建力

云脑智库 2022-05-13 00:00


来源 | 学术plus

智库 | 云脑智库(CloudBrain-TT)

云圈 | “云脑智库微信群”,请加微信:15881101905,备注您的研究方向

声明 | 本号聚焦相关知识分享,内容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可追溯内容均注明来源,若存在版权等问题,请联系(15881101905,微信同号)删除,谢谢

今日荐文

今日荐文的作者为河海大学专家王峰,李培,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专家徐锋本篇节选自论文《新一代雷达电磁空间深蓝博弈技术需求分析》,发表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第16卷第12期。

摘 要随着干扰方技术与雷达抗干扰技术在博弈中的发展,雷达与干扰方在电磁空间博弈将进入深蓝区域。雷达与电磁战系统的电磁空间博弈与雷达抗干扰技术不同,其内涵更为宽广,所涉及的雷达技术需求也不尽相同。新一代雷达面临的干扰态势正在发生着重要变化,通过对干扰方新技术与雷达方新体制与新技术的发展状态分析,初步探讨了新一代雷达适应未来电磁空间深蓝博弈的紧迫性,同时分析了新一代雷达在电磁空间深蓝博弈中取得优势所需具备的新一代技术能力。
关键词:反干扰;数字阵雷达;下一代干扰机;深蓝博弈

引言

由于电磁战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雷达抗干扰形式日益迫切。美军下一代干扰机技术在氮化镓工艺、电源功率、模块化、相控阵干扰机等诸多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1-4],旨在强化干扰针对雷达副瓣的介入。MALD-J等空射诱饵[5]干扰弹将侦察、干扰与摧毁雷达功能一体化,在平台层面实现狼群战术,使得雷达面临饱和干扰与摧毁攻击,雷达需要将抗干扰与抗摧毁功能有效结合起来。

美军近期在认知电子战领域也已开展多项课题[6],如:自适应雷达对抗项目、DAPPA的认知电子战项目、自适应电子战行为学习项目等,旨在推动干扰智能化,使得干扰策略针对不同雷达体制、工作方式更加匹配,反应速度更加快捷。传统雷达的抗干扰围绕抑制算法、波形设计等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对抗形式。

雷达与干扰机的对抗博弈已从常规技术对抗深入到深蓝区域,需拓展到干扰抑制算法、主动对抗波形、极化域、智能化、双多基地体制、抗无源定位、干扰机欺骗与压制、多部雷达协同探测与协同干扰等多个方面展开。干扰抑制算法包括主瓣干扰抑制[7-8]与副瓣干扰抑制,属于干扰已经形成对雷达的干扰,雷达被动进行抑制的场景。主动波形对抗[9-12]则试图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虚假波形、干扰波形等形式,对干扰机形成干扰,使得雷达在相应的工作频点上摆脱干扰机。极化域对抗会有效拓展对抗的维度[13],干扰与雷达均提升了对抗的难度。雷达抗干扰的智能化旨在构建从干扰环境感知、干扰对抗到干扰效果评估的智能化闭环系统,提升抗干扰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双多基地体制雷达[14]的接收站不易暴露,这是破解MALD-J等空射诱饵干扰弹的重要思路。单靠单基地雷达很难对抗具有摧毁能力的MALD-J。

因此,协同抗干扰与双多基地以及外辐射源等体制的紧密结合,是提升雷达在复杂对抗中生存与取得性能优势的关键。雷达抗无源定位的需求往往被忽略,主要原因在于,无源定位系统不主动干扰雷达。而在今后的对抗中,雷达对无源定位系统的对抗需要至少在波形设计阶段作为指标性输入予以定义,这是雷达避免遭受摧毁打击的关键手段。主动压制干扰机,主动构建电磁空间频谱分布,雷达综合多站协同抗干扰与多基地多进多出(Multiple In Multiple Out,MIMO)等[15-16]工作方式,通过构建多种电磁信号,压制干扰机的有效工作效能,达到掩护真正雷达信号不被干扰的目的。

综上所述,雷达抗干扰并不是雷达在电磁空间博弈的全部内容,雷达在电磁空间的博弈至少包括雷达算法与波形设计抗干扰、雷达兼容外辐射源与双多基地体制抗无源定位、主动电磁频谱构建抗电子侦察等诸多技术与体制。雷达应在设计中贯彻电磁频谱空间博弈取得优势的原则,而不仅仅局限于雷达在抗干扰中取得优势[17-18]。

本文从雷达在电磁频谱博弈层级获得优势的角度,论证了雷达不仅需要具备智能化、发射波形以及抑制算法方面的相关抗干扰技术突破提升单基地雷达能力,还需要通过多机协同,兼容双多基地体制、外辐射源体制、空间频谱构造等能力实现雷达在电磁空间深蓝博弈的优势。

1 功率器件与极化技术推动干扰机发展造成的雷达抗干扰需求

1.1 美军下一代干扰机(NGJ)中的新工艺与新技术对干扰的能力提升

NGJ的任务之一即旨在实现针对雷达的副瓣干扰,采用了氮化镓工艺实现对干扰机功率的提升[19]采用了相控阵干扰机体制,一旦完成雷达辐射源测向,则可针对性实施空间指向性干扰。据估计,两项技术使得NGJ干扰能力较之前的ALQ-99的干扰功率提升了10倍,即20dB

1.2 快速变极化干扰技术

干扰机快速变极化导致雷达自适应干扰抑制系统采样样本在主通道与辅助通道的相位时刻处在变化之中,所计算的自适应加权在时间上的适应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自适应副瓣对消的能力急剧下降[20-21]在副瓣上同时出现多个变极化干扰将导致雷达自适应副瓣对消性能严重降低[22]变极化干扰使得常规副瓣相消系统的性能下降超过10dB

1.3 上述技术对雷达副瓣干扰抑制技术造成的威胁分析

上述干扰功率的巨大变化造成原本认为威胁较小的副瓣干扰再度成为雷达的重要威胁。综合上述技术与策略的情况可见,未来,雷达面临的副瓣干扰较之前增加不低于40 dB,这就意味着,现有的雷达副瓣干扰对消系统的能力在现有基础上需再增加40dB。显然,副瓣干扰再次成为雷达的必须重视的对手,这也是NGJ干扰机的首要任务。

提升副瓣干扰抑制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即增加自适应阵列的自由度,数字阵雷达可用于自适应的空间自由度是足够的。相对于干扰的阵列自由度冗余可有效提升自适应波束形成或副瓣对消权值对通道不一致的补偿效应,从而提升副瓣干扰抑制比。但是,自由度的增加使得自适应算法的计算量增加过快,而提升计算平台的计算能力是重要的突破口。目前可以通过采用FPGA高维矩阵求逆矩阵IP核设计或者采用ASIC设计实现专用高维矩阵求逆可实现空、时高自由度的自适应权值计算。但对于快速变极化造成的干扰抑制损失仍需研究相应的处理技术实现相应的对抗。

干扰作战平台与战术变化造成的雷达可能的对抗技术变化

2.1 编队掩护电子战飞机的使用

传统的干扰机一般采用远距离支援干扰,而现役美军装备大量采用EA-18G电子战飞机[23-24]。该种飞机机动能力强,可与进攻飞机编队飞行,因此,相应的电磁干扰往往位于雷达主瓣与近主瓣。由于进攻距离较近,在干扰功率方面占据优势。该种类型的干扰的对抗为近主瓣干扰或者主瓣干扰,由于以编队方式存在,在使用转发式干扰时电子战一方需要更谨慎的策略,因为雷达方可以使用多站协同测向定位的工作方式快速完成对电子战飞机的定位,从而首先令电子战飞机处理不利的地位。而对于电子战飞机掩护的作战编队而言,干扰和目标构成的场景多为近主瓣、近距离模式,根据转发式干扰的应答时间可以计算出飞机编队的参考距离。

因此,编队中的电子战飞机的干扰方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雷达方的牵制,最稳妥的方式仍为采用压制式噪声调频干扰,该种方式的干扰在位于雷达近主瓣时,也是雷达难以对抗的一种干扰场景与形式。目前有多篇文献讨论了采用盲源分离技术实现近主瓣干扰的抑制[25-27]。

2.2 分布式无人机干扰与摧毁一体化平台

由雷神公司生产的MALD-J空射诱饵干扰弹,不仅可以作为诱饵产生假目标,还可以干扰敌方雷达并摧毁敌方雷达[28]。该种类型的干扰平台融合了针对雷达的干扰与摧毁两重功能,因此,对雷达的抗干扰产生了不同于单纯干扰的巨大压力。雷达在实现抗干扰探测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的生存问题。提高雷达的生存能力,即提高雷达抗摧毁能力与提高抗干扰能力完全不同。

雷达需考虑采用双多基地与外辐射源体制应对敌方的摧毁。传统的双多基地实现目标探测,要求波束扫描与定时信号的同步,增加了系统实现的难度。采用MIMO体制,发射站信号可以实现无波束发射,在接收端实现发射波束,因此,可有效降低收发站之间的波束协同要求,虽然发射波束形成增益小于常规相控阵雷达发射波束。而外辐射源雷达根据目标回波角度与双基地回波时延,采用三角形余弦定理即可实现目标定位[29-31]。该种外辐射源雷达不需要与发射站信号同步,从而降低了系统收发同步与波束同步需求,仅需根据接收的雷达信号实现直达波恢复,从而实现目标检测。

但现在针对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过分强调采用民用信号照射源,突出其所谓隐蔽性。而民用辐射源的信号并非为雷达目标探测使用,因此,造成外辐射源雷达的目标探测能力非常有限[32-33],主要是信号的带宽与功率受限,比如5G信号,作用距离在几十公里的量级,而功率较大的调频广播信号,带宽仅几百kHz的量级,造成带宽估计精度为公里量级。而且,在战争状态下,民用照射源还能正常工作的可能性较低。

克服上述传统的外辐射源雷达对照射源的依赖与双基地雷达对同步的依赖,同时引入MIMO雷达体制[34-36],降低对收发分离双站波束同步的要求,可以提出一种采用MIMO信号的收发分离双基地雷达体制,接收站通过接收发射站发射的MIMO信号,采用三角形余弦定理实现目标的无源定位。该种体制的优点在于,信号源功率与带宽等质量得到保障,且不需要接收站与发射站之间采用同步信号传输处理,而且MIMO波形的使用,使得雷达接收站可以同时使用多部发射机正交信号工作,在接收端形成准MIMO的工作方式,增强了目标的探测能力。由于多站接收位于不同的目标观测角度,因此,多接收站发现隐身目标的能力大大增强。

干扰智能化发展导致的雷达抗干扰智能化需求

干扰机智能化使得雷达传统抗干扰方式难以应对。电子战系统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对雷达辐射源的工作体制与波形针对性策略增强,干扰形式多样化,干扰样式变化速度快[37]。

深度学习算法在电子战系统中的应用提高了对雷达波形与工作方式的识别分类能力[38],因此,电子战系统未来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雷达的波形与工作方式。强化学习技术在干扰策略方面的应用[39],使得对雷达针对性的干扰策略得以全面应用,可以与雷达的工作方式紧密匹配,做到干扰效果最佳。由于可能摆脱人工干预,干扰系统反应更加迅速。对雷达而言,应对干扰机的该种变化,破解干扰的反干扰策略与处理技术需要进一步加强智能化。雷达抗干扰的智能化主要是根据干扰的场景与形式,给出最匹配的优化反干扰策略,从而可以实现干扰最大程度上的对抗。同时,根据效果评估,可以实现策略的在线选择。

雷达智能化研究同样集中在采用深度学习实现干扰环境与干扰样式的认知,以及采用强化学习实现反干扰策略的训练。可以看出,雷达反干扰与电子战系统的干扰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领域,且研究应用的算法类型相似。也可以说,人工智能的算法在雷达与电子战两个领域在同时解决相对应的问题,解决的终极目标可能是双方均从人工对抗阶段过渡到机器对抗阶段。

3.1 干扰智能化对雷达干扰侦察系统的需求变化

尽管深度学习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干扰调制类型[40],在实际对抗时,雷达仍需将干扰策略在线分析作为对抗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干扰平台的特征提取也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可以通过干扰吊舱的类型与载机的运动速度判断出干扰机的类型,从而根据情报给出更合适的对抗策略。因此,干扰认知应该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干扰调制类型、方位、功率,带宽、平台运动速度、干扰机数量、干扰策略等一系列信息,而不是狭义的干扰调制类型识别。因此,与雷达紧耦合地设计一个干扰感知系统对于雷达抗干扰作战而言至关重要。

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过常规电子战系统可以实现辅助雷达外部电磁环境感知,从而为雷达提供电磁环境信息。但就目前的系统设计而言,常规电子战系统难以实现上述功能。

主要原因在于,常规电子战系统的增益与雷达的差异较大,当雷达面临较强的主瓣干扰时,与雷达相比天线增益较低的电子战系统可能仍检测不到干扰信号的存在。

其次,常规电子战系统针对干扰机的测向能力不够全面,这里主要指采用相位干涉仪体制的电子战系统无法实现多个噪声调频干扰的测向。

再次,电子战系统可分析雷达的辐射信号调制形式,却不分析干扰机的信号调制形式;即使可实现该功能,也难以实现多同频干扰的调制类型识别。

最后,常规干扰机侦察范围过宽,系统设计无法兼顾雷达较窄工作带宽的性能。与雷达匹配的干扰侦察系统设计应与雷达工作总带宽与窄带瞬时频点带宽的匹配。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与雷达匹配的干扰侦察系统可以在信号处理级实现与雷达系统的协同,从而在信号处理层级实现干扰环境与对抗策略的匹配。而通用的电子战系统侦察系统无法实现与雷达的信号级处理的融合,一般仅可作为数据处理层级的融合。

3.2 干扰智能化对雷达策略训练的需求分析

雷达智能化可以解决反干扰策略选择的自动化问题,且可以提升对抗的相应速度[41]。这一点在战场环境下具有重要的实战意义。但是,智能化的初级阶段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深入分析研究[42]。

对雷达系统而言,反干扰效果评估可以较好的执行,任何反干扰方法的使用可以在线评估得到效果的评价;而对于干扰系统,则难以知晓其干扰措施在雷达方取得的效果。因此,干扰机应用智能化需要在离线状态利用雷达模拟器训练,在线仅可使用训练好的策略进行干扰。对雷达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在线的策略评估。

雷达反干扰策略的效果评估的难点在于数据中有无目标是无法判定的。因此,在实际在线效果评估时,不能采用信噪比得益或者检测概率之类的严格指标,退而求其次,采用干噪比下降进行策略效果评估。但是,干噪比下降往往并不意味着信噪比的绝对提升,比如,在近主瓣干扰环境中,自适应抑制算法在抑制干扰的同时,目标也一并受损。综上而言,雷达抗干扰效果评估在离线状态下可以较好地采用信噪比、检测概率等科学指标实现评估;而当处于在线状态,效果评估则仅能采用干噪比下降等次最优指标。这也就意味着离线训练与效果评估可以更加科学地提升雷达作为智能体的智能化准确性。

雷达兼顾探测与干扰协同能力设计

雷达在积极采用波形、算法、策略、体制创新实施抗干扰的同时,需要考虑主动发起针对干扰机的进攻,即在系统设计中需要认真考虑针对干扰机侦察系统的干扰。毕竟,从哲学层面上讲,积极进攻是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攻为守是积极防御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未来的电磁空间战场,雷达方应努力主动构造电磁环境的高度复杂特性,主动加大针对干扰机的干扰力度,是雷达系统级抗干扰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雷达方而言,主动针对电子战系统实施侦察与干扰,可以定义为电子对抗对抗措施。实施规模化的电子对抗对抗措施是提升其生存与性能保障的重要手段。为了实施电子对抗对抗措施,雷达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重要变革。

4.1 匹配雷达系统的针对干扰机的有效侦察能力

雷达针对干扰机实现有效干扰,需要首先针对干扰机实现有效侦察。针对干扰的有效侦察至少包括干扰信号参数侦察,干扰跟踪,以及干扰类型与干扰平台分类,传统的电子战系统具备对电磁空间雷达辐射源的侦察能力,是否装备现有电子战系统即可实现上述功能值得讨论。

现有电子战装备多为针对雷达辐射源开发,并未专门针对干扰机设计。站在雷达方的视角总结该种需求,可以看出其技术需求与传统电子战设备存在差别:用于雷达配套的针对干扰机的侦察系统频段仅需覆盖雷达工作频段即可,因此,便于实现相控阵体制。为了工作中匹配雷达波束增益,必须采用相控阵体制,获得侦察增益。

对于数字相控阵雷达而言,对干扰机的侦察要求数字阵雷达工作于宽带模式,带宽需要覆盖雷达工作全部频点带宽。由此可见,在技术上,数字阵雷达若能实现宽带数字阵,才能更为有效地实现干扰的宽带侦察。

其他的侦察能力,如具备干扰角度测量能力、具备干扰参数感知能力,见上节针对智能化的侦察系统设计讨论。

4.2 对雷达电磁频谱构建与协同干扰能力的需求

雷达方需具备准确而及时的针对干扰机侦察系统的干扰能力。通过主动构建电磁频谱,可以有效地形成对干扰机的系统干扰。除了单站雷达形成对电子战系统的干扰,还应考虑多站雷达协同形成针对电子战系统的干扰。雷达方主动构建电磁频谱,应满足不妨碍所有参与工作的雷达的正常工作的条件。而整个电磁频谱呈现无规则均匀频谱特性。针对电磁战系统构成压制性与欺骗性干扰,构造主动全频带干扰。

雷达实现干扰功能的同时需兼顾探测功能,因此,探干一体波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43-44]。另外多雷达协同需要在波形,时序等方面形成策略优化,同样需要智能化相互掩护的干扰与探测策略。

无源定位技术发展对雷达提出的波形设计需求

无源定位系统的大量装备,是雷达面临的隐形威胁。由于该种系统不主动对雷达形成干扰,往往被雷达设计者“忽视”。新一代相控阵雷达需要在波形技术上增加设计约束[45],重视该种“似乎不存在”的攻击能力。雷达对抗无源定位系统的能力主要依赖于波形设计。无源定位技术主要包括测向交叉定位,机载平台对地面固定雷达的干涉仪相位测量与滤波定位以及多站时差、多普勒频差等无源定位技术[46-48]。

增加雷达发射信号的多普勒测量难度可应对多普勒频差定位。时差定位系统会利用雷达脉冲信号的包络前沿,降低包络的陡峭程度可有效降低时差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雷达使用MIMO波形时,从不同角度测量的到达信号存在波形级差异,使得无源定位系统的多站信号匹配相关产生错误。因此,MIMO波形对雷达避免无源定位而言具有优越性。多站同频MIMO信号的发射可以有效对抗相位干涉仪系统的测向。该种情况下,一个雷达站在工作,另一雷达发射站采用干扰发射模式,对准干扰机方向实施定向干扰,将起到重要的发射站保护。

结 语

雷达在电磁频谱空间博弈中取得优势,与传统的雷达抗干扰技术需求存在较大不同。本文通过电磁空间博弈中的雷达技术需求分析,有效拓展了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内涵。通过分析表明,新一代雷达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以适应未来电磁战态势:

1)针对干扰方智能化程度的提升,提升雷达反干扰的智能化程度以提升雷达对干扰的对抗反应速度与准确度;

2)针对干扰方氮化镓半导体器件的应用以及快速变极化技术的采用,发展深度副瓣干扰抑制与新的处理流程技术以提升未来针对干扰功率大幅增加与极化快速变化的需求;

3)针对干扰方侦察干扰与打击一体化平台的大量应用,提出了一种兼容外辐射源、MIMO波形的简易双多基地体制雷达,以便更为有效的与该类平台展开对抗,提升雷达的生存能力;

4)雷达应兼容MIMO波形探测等技术以对抗敌方的无源定位能力。

5)雷达需要提升电磁频谱的空间构建能力,从而在电磁战中主动占据优势位置。随着上述技术的进展,雷达与电子战系统在电磁频谱的博弈将会被推向“深蓝”。

【参考文献】

[1]    蔡志清.氮化镓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4):79-80.
[2]    赵飞,郭凯丽.美国防空反导系统雷达新技术发展及应用[J].军事文摘,2019(7):44-47.
[3]    白阳.控阵雷达中的关键元器件技术探析[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4,33(5):101-102.
[4]    夏辉.美军舰载电子战飞机综述[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4,29(6):19-22.
[5]    徐刚,曹泽阳.美国小型空射诱饵发展综述及启示[J].飞航导弹,2017(08):26-31.
[6]    周波,戴幻尧,乔会东,等.从美军ARC项目看雷达电子战发展趋势[J].飞航导弹,2015(2):56-60.
[7]    王峰.雷达主瓣干扰环境下的测角方法研究[J],现代雷达,2015 37(1):21-23.
[8]    Wang F,Wei S,Jiang D f,et al. DRFM jammingsuppression for radar exploiting linear frequency modulation transmission[C]//CI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dar (RADAR). Guangzhou: IEEE Press,2016: 1-4.
[9]    蒋孟燃,李伟,王兴亮,等.弹载雷达与目标干扰对抗认知波形优化[J].航空兵器,2017(3):53-58.
[10]  郑家毅,翁木云,李伟,等.博弈条件下基于SINR的制导雷达波形设计[J].火力与指挥控制,2020,45(3):110-117.
[11]  PANOUI A, LAMBOTHARAN S, CHAMBERSJ A. Game theoretic distributed waveform design for multistatic radar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2016,  52(4): 1855-1865.
[12]  HAN K, NEHORAI A. Jointlyoptimal design for mimo radar frequency-hopping waveforms using game theory[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2016, 52(2):809-820.
[13]  曾清平,李锐,郭亨远.变极化技术反干扰的效能分析[J].现代雷达,2001(5):72-76.
[14]  赫彬,苏洪涛.一种多目标与多基地雷达之间的博弈策略[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21,48(2):125-132.
[15]  DELIGIANNIS A, PANOUI A, LAMBOTHARANS, et al. Game-theoretic power allocation and the nash equilibrium analysis fora multistatic MIMO radar network[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2017, 65(24): 6397-6408.
[16]  DELIGIANNIS A, LAMBOTHARAN S,CHAMBERS J A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for MIMO radars with multiple targets[J]. IEEE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2016, 52(6): 2760-2774.
[17]  赫彬,苏洪涛.认知雷达抗干扰中的博弈论分析综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21,43(5):1199-1211.
[18]  范忠亮,朱耿尚,胡元奎.认知电子战概述[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5,30(1):33-38.
[19]  李洪兴.氮化镓技术大幅提升雷达性能并拓展应用领域[J].现代军事,2016(5):14.
[20]  吕波,袁乃昌.全极化干扰与极化滤波的对抗研究[J].现代雷达,2011,33(4):76-79.
[21]  徐振海,王雪松,肖顺平,等.极化自适应递推滤波算法[J].电子学报,2002,30(4):608-610.
[22]  胥文泉.主瓣多点源/变极化干扰中雷达目标检测方法[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17.
[23]  刘祥静,朱爱平.机载电子战及美国空军电子战设备新进展[J].飞航导弹,2008(11):12-18.
[24]  胡阳光,肖明清,孔庆春,等.编队对地突防中的空射诱饵弹挂载策略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6,33(10):96-99.
[25]  张池,王峰,马正颖.基于认知型盲源分离的雷达主瓣干扰抑制技术研究[J].现代雷达,2017,39(8):32-36.
[26]   ABRARD F ,  DEVILLE Y . A time-frequency blind signalseparation method applicable to underdetermined mixtures of dependentsources[J]. Signal Processing, 2005, 85(7):1389-1403.
[27]  王建明,伍光新,周伟光.盲源分离在雷达抗主瓣干扰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雷达,2010,32(10):46-49.
[28]  张涛,于雷,周中良,等.超视距空战下空射诱饵弹协同接敌策略[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4,34(1):60-65.
[29]  李万春,黄成峰.基于角度和多普勒频率的外辐射源定位系统的接收器最优航迹分析[J].雷达学报,2014,3(6):660-665.
[30]  O\\\\\'HAGAN D W, KUSCHEL H, UMMENHOFERM, et al. A multi-frequency hybrid passive radar concept for medium range airsurveillance[J]. IEEE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Magazine, 2012,27(10): 6-15.
[31]  BROWN J, WOODBRIDGE K, GRIFFITHSH, et al. Passive bistatic radar experiments from an airborne platform[J]. IEEE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Magazine, 2012, 27(11): 50-55.
[32]  王峰,周易,蒋德富,等.浮空平台外辐射源雷达直达波恢复算法研究[J].现代雷达,2016,38(12):61-64.
[33]  龚道银,王峰,闫贺,等.基于LTE信号的浮空平台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探测技术研究[J].现代雷达,2019,41(4):29-33.
[34]  王峰,郭国强,李品,等.数字子阵级MIMO雷达设计方法研究[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4,29(6):970-974.
[35]  SHI C G. Powercontrol scheme for spectral coexisting multistatic radar and massive MIMOcommunication systems under uncertainties: A robust Stackelberg game model[J]. DigitalSignal Processing, 2019, 94 : 146-155.
[36]  SONG X, WILLETT P, ZHOU S. TheMIMO radar and jammer gam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2012, 60(2): 687-699.
[37]  王峰,雷志勇,黄桂根等.雷达智能抗干扰体系研究[J],现代雷达,2014.36(1) :80-82.
[38]  WANG F, HUANG S S, LIANG C. Automatic jammingmodulation classification exploit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or cognitiveradar[J].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Volume. 2020 (9):1-20.
[39]  汪浩,王峰.强化学习算法在雷达智能抗干扰中的应用[J].现代雷达,2020,42(3):40-44.
[40]  王峰,雷志勇,陈庆.基于变换域时频切片的转发干扰认知算法[J],电波科学学报,2014, 29(2):358-362.
[41]  王鑫,秦琨,秦轶炜.基于干扰认知的智能化雷达干扰对抗系统[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8,33(6):48-52.
[42]  HAYKIN S. Cognitive radar: Away of the future[J].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2006, 23(1):30-40.
[43]  张勇,陈天麒.时空混沌二相调制雷达与干扰一体化信号[J].现代雷达,2006, 28(12):15-18.
[44]  谭龙,姜秋喜,刘方正.正交梳状谱型探测干扰一体化信号波形[J].探测与控制学报,2016,38(2):78-81.
[45]  李伟,王泓霖,郑家毅,等.博弈条件下雷达波形设计策略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9,41(11):2654-2660.
[46]  廖海军.一种新的测向交叉定位算法[J].电光与控制,2008,15(9):29-31.
[47]  王永诚,张令坤.多站时差定位技术研究[J].现代雷达,2003,25(2):1-4.
[48]  潘琴格,严盟,廖桂生.多站时差和多普勒频差联合定位技术[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5,3(6):332-335.


(全文完)

- The End

版权声明:欢迎转发本号原创内容,转载和摘编需经本号授权并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为云脑智库。本公众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众号原创、网络转载或根据非密公开性信息资料编辑整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跟我们联系删除。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投稿/招聘/推广/合作/入群/赞助 请加微信:15881101905,备注关键词

“阅读是一种习惯,分享是一种美德,我们是一群专业、有态度的知识传播者

 阅读原文加入知识星球,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 点赞👍 在看❤️@以“三连”行动支持优质内容!

云脑智库 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年龄无关!专注搬运、分享、发表雷达、卫通、通信、化合物半导体等技术应用、行业调研、前沿技术探索!专注相控阵、太赫兹、微波光子、光学等前沿技术学习、分享
评论
  • 一、SAE J1939协议概述SAE J1939协议是由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定义的一种用于重型车辆和工业设备中的通信协议,主要应用于车辆和设备之间的实时数据交换。J1939基于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技术,使用29bit的扩展标识符和扩展数据帧,CAN通信速率为250Kbps,用于车载电子控制单元(ECU)之间的通信和控制。小北同学在之前也对J1939协议做过扫盲科普【科普系列】SAE J
    北汇信息 2024-12-11 15:45 77浏览
  • 我的一台很多年前人家不要了的九十年代SONY台式组合音响,接手时只有CD功能不行了,因为不需要,也就没修,只使用收音机、磁带机和外接信号功能就够了。最近五年在外地,就断电闲置,没使用了。今年9月回到家里,就一个劲儿地忙着收拾家当,忙了一个多月,太多事啦!修了电气,清理了闲置不用了的电器和电子,就是一个劲儿地扔扔扔!几十年的“工匠式”收留收藏,只能断舍离,拆解不过来的了。一天,忽然感觉室内有股臭味,用鼻子的嗅觉功能朝着臭味重的方向寻找,觉得应该就是这台组合音响?怎么会呢?这无机物的东西不会腐臭吧?
    自做自受 2024-12-10 16:34 136浏览
  • RK3506 是瑞芯微推出的MPU产品,芯片制程为22nm,定位于轻量级、低成本解决方案。该MPU具有低功耗、外设接口丰富、实时性高的特点,适合用多种工商业场景。本文将基于RK3506的设计特点,为大家分析其应用场景。RK3506核心板主要分为三个型号,各型号间的区别如下图:​图 1  RK3506核心板处理器型号场景1:显示HMIRK3506核心板显示接口支持RGB、MIPI、QSPI输出,且支持2D图形加速,轻松运行QT、LVGL等GUI,最快3S内开
    万象奥科 2024-12-11 15:42 68浏览
  • 时源芯微——RE超标整机定位与解决详细流程一、 初步测量与问题确认使用专业的电磁辐射测量设备,对整机的辐射发射进行精确测量。确认是否存在RE超标问题,并记录超标频段和幅度。二、电缆检查与处理若存在信号电缆:步骤一:拔掉所有信号电缆,仅保留电源线,再次测量整机的辐射发射。若测量合格:判定问题出在信号电缆上,可能是电缆的共模电流导致。逐一连接信号电缆,每次连接后测量,定位具体哪根电缆或接口导致超标。对问题电缆进行处理,如加共模扼流圈、滤波器,或优化电缆布局和屏蔽。重新连接所有电缆,再次测量
    时源芯微 2024-12-11 17:11 74浏览
  • 【萤火工场CEM5826-M11测评】OLED显示雷达数据本文结合之前关于串口打印雷达监测数据的研究,进一步扩展至 OLED 屏幕显示。该项目整体分为两部分: 一、框架显示; 二、数据采集与填充显示。为了减小 MCU 负担,采用 局部刷新 的方案。1. 显示框架所需库函数 Wire.h 、Adafruit_GFX.h 、Adafruit_SSD1306.h . 代码#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logo_128x64.h"#include "logo_
    无垠的广袤 2024-12-10 14:03 69浏览
  • 智能汽车可替换LED前照灯控制运行的原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自适应前照灯系统(AFS)的工作原理、传感器的应用、步进电机的控制以及模糊控制策略等。当下时代的智能汽车灯光控制系统通过车载网关控制单元集中控制,表现特殊点的有特斯拉,仅通过前车身控制器,整个系统就包括了灯光旋转开关、车灯变光开关、左LED前照灯总成、右LED前照灯总成、转向柱电子控制单元、CAN数据总线接口、组合仪表控制单元、车载网关控制单元等器件。变光开关、转向开关和辅助操作系统一般连为一体,开关之间通过内部线束和转向柱装置连接为多,
    lauguo2013 2024-12-10 15:53 81浏览
  • 概述 通过前面的研究学习,已经可以在CycloneVGX器件中成功实现完整的TDC(或者说完整的TDL,即延时线),测试结果也比较满足,解决了超大BIN尺寸以及大量0尺寸BIN的问题,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之前系列器件还未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本文中进行详细描述介绍。 在五代Cyclone器件内部系统时钟受限的情况下,意味着大量逻辑资源将被浪费在于实现较大长度的TDL上面。是否可以找到方法可以对此前TDL的长度进行优化呢?本文还将探讨这个问题。TDC前段BIN颗粒堵塞问题分析 将延时链在逻辑中实现后
    coyoo 2024-12-10 13:28 101浏览
  • 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笔记&记录学习习笔记&记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录学习学习笔记&记
    youyeye 2024-12-10 16:13 105浏览
  • 全球知名半导体制造商ROHM Co., Ltd.(以下简称“罗姆”)宣布与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以下简称“台积公司”)就车载氮化镓功率器件的开发和量产事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该合作关系,双方将致力于将罗姆的氮化镓器件开发技术与台积公司业界先进的GaN-on-Silicon工艺技术优势结合起来,满足市场对高耐压和高频特性优异的功率元器件日益增长的需求。氮化镓功率器件目前主要被用于AC适配器和服务器电源等消费电子和
    电子资讯报 2024-12-10 17:09 87浏览
  • 天问Block和Mixly是两个不同的编程工具,分别在单片机开发和教育编程领域有各自的应用。以下是对它们的详细比较: 基本定义 天问Block:天问Block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身份验证和数据交换平台。它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去中心化、可信任的数字身份验证和数据交换解决方案。 Mixly:Mixly是一款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创客教育实验室开发的图形化编程软件,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个易于学习和使用的Arduino编程环境。 主要功能 天问Block:支持STC全系列8位单片机,32位
    丙丁先生 2024-12-11 13:15 49浏览
  • 近日,搭载紫光展锐W517芯片平台的INMO GO2由影目科技正式推出。作为全球首款专为商务场景设计的智能翻译眼镜,INMO GO2 以“快、准、稳”三大核心优势,突破传统翻译产品局限,为全球商务人士带来高效、自然、稳定的跨语言交流体验。 INMO GO2内置的W517芯片,是紫光展锐4G旗舰级智能穿戴平台,采用四核处理器,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的优势,内置超微高集成技术,采用先进工艺,计算能力相比同档位竞品提升4倍,强大的性能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视频见P盘链接】 依托“
    紫光展锐 2024-12-11 11:50 47浏览
我要评论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