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这样的一句话:
生活中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当你要求别人给你一个标准答案时,就是思想上的懒惰了。
当我们说一个人“懒惰”时,通常都指他贪玩、不爱学习、好吃懒做。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自问我也不是一个懒惰的人。读书时就一直被当成是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工作后也一直在践行曾国藩的“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但是,当我读到 思想上的懒惰
时,心里一惊,感觉自我设立的“勤奋”人设,在心中崩塌了。
富兰克林说,“读书是很容易的事,可是思考却很难”。
在当代,读书更不是件难事。智能手机上的读书软件、听书 APP 层出不穷,只要利用好碎片时间,我们就能读书。工作之余,自己也读了不少书,特别是看完《穷查理宝典》后,开始践行查理芒格的“多学科交叉”理论,书籍涉猎也更广了。然后在年终时,把一年里读过的书列出来,给自己设立一个”勤奋“的人设,幻想着有一天能够融汇贯通,走上人生巅峰。
人们总说读书是润物细无声,但几年过去了,读书好像并没有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难道努力和勤奋都配不上回报吗?
最近算是想明白了,是自己缺少思考,陷入了思想上的懒惰。
回顾过去的读书经历,也只是读而已。美其名曰追求知识广度,想着留个印象,以后总会有用处;实则在偷懒,逃避思考,毕竟吃透一个知识或问题,真的太烧脑、太耗时了。
我想,很多人也会有类似的这些经历:复习时遇到一道题目,一时弄不太懂,“算了,时间来不及了,先记住,万一考试遇上了还能背出来”;工作时碰到一个程序 Bug,一时定位不出来,重启一下竟然好了,“算了,反正也不复现了,有问题也肯定是环境问题”。
这些经历里,时间也许是个问题,但根本问题还是出在人类的懒惰天性。犹太人有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我确实也做到了不给上帝发笑的机会。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如果只在读书上缺乏思考,最多也就缺少点思想深度。但如果在人生规划上也缺乏思考,可能就会浑浑噩噩地过完一辈子。
在当代的中国社会里,人们常常因为一套房子,就被锁在了一座城市里;因为一摞金钱,就忘掉了梦想;因为一份工作,就一直忍气吞声。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驱动之下,我们很容易疲于奔命,却很少停下来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问问自己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也许,只有等到年过花甲了,回过头来一看,才发现人生少了一点精彩。
回顾过去二十几年的人生,自己也是一直在朝着世俗意义的成功稳步前进。努力读书,勤奋工作,工作之余还会读书写作,在很多家人朋友的眼里,也算是过得很好的了。但是,这段未经审视的人生,也许还可以更精彩一些。
这段时间也慢慢开始尝试着去思考了,在读书的时候,在独处的时候。也许跟最近接触了很多哲学方面的知识有关。以前觉得哲学家们都是些闲人,老是想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最近才感受到,他们才是人类的明灯。平时多接触些西方哲学,学习他们刨根问底的特质,辩证思考问题的方法,慢慢的,自己也会去多问几个为什么了。
至于如何才能在读书时培养深入思考的习惯,我想,做笔记会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做笔记能够让读书速度慢下来,有更多思考的间隙;而且把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后面再回看,会有一种自豪感。
至于如何才能过上精彩的人生,我想,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