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17日电 (申佳平)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负责同志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普通人可以简单的看国家政策,一笔带过即可,但是企业家和创业者是绝对不能草草带过“骑驴看唱本”。
经济政策的落地需要政策承载者和主题,承载地区,这个是空间概念;
经济政策的落地和推进需要时间和投资规划,这个是时间概念;
同样,投资的主体是政府,协同的民营资本是哪些,外资又可能是哪些,都是需要追踪和分析。
信创已经推进3年了,简单的分析一下:
1.政府的政策更多的是在市场上加重了政府采购的比例,比如三大运营商的国产化采购比例在提升;比如八大行业的小部分行业已经全面实现国产化替代;
2.部分地方政府给予税收和房租补贴,比如很多地方政府和大型国企打造的“信创园区”;
3.政府直接的财政补贴:比如国产芯片,操作系统的厂家获得国家补助;
4.信创获利最为直接企业,相信您可以一眼就看出来,基本上是大企业、国企和龙头。信创的政策,标准都是他们和各级部委,政府协商的结果,可以理解,标准和法案的起草者无疑是政策的最大获利者,其实这也并不违背国家法律。
5.另外大型行业龙头在信创投入的资本、技术和力量来看,这个市场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都是有待考察的,民营企业和资本基本上是从属于主导的国资和央企。
未来政策的走向和后续节奏,需要持续和理性的分析,确保投资获利。
最近的东数西算政策呢,怎么理解:
1.背景: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经济的平稳落地需要替代形态的经济动力,供给侧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和优化,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无疑是最好的经济增长方式。
同时,能源紧张,资源消耗过大和算力供需失衡一直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一个全新的经济政策需要紧急推出来引导资本,企业和舆论的方向,东数西算作为新基建的重要补充随之推出。
2.空间范围:八大算力枢纽,西南的贵州和成渝;华南的广东;华东的长三角;西北的甘肃,宁夏和内蒙;华北的京津冀。从区域到十大集群,大致区域已经拟定,但是落地的细节等还是有很多的需要地方政府,央企,国企,银行,民企等配合推进。
比如长三角,不同省份的地级市和县级市肯定会存在博弈,寻找机会落地数据中心;
地方政府有意愿还不行,还需要企业投资落地。
比如:四大运营商构建算力网络;
比如:IDC厂家万国数据,世纪互联构建算力节点;
比如:云计算阿里,腾讯,华为构建数据中心;
比如:互联网厂商构建自有需求,比如字节跳动,京东,滴滴;
项目落地需要:土地,政策,税收,资本来源(银行贷款,企业自有资本,政府补贴,税收补贴);
未来将是一个系统和繁杂的过程,稍有不慎,会造成很多的烂尾和不及预期的工程。
3.时间范围:从中央部委的发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投资时间范围,所以审慎来看,3-5年政策基本上可靠的,中国经济需要持续的投资拉动,目前大规模重返铁公基时代的政策概率不高,外贸形势和国内消费还不足以强到完全不需要投资拉动经济的地步。而6G,AI,元宇宙,区块链,数字化,新能源汽车等新的技术和经济增长点都同算力存在强关联性。
4.企业投资和跟进详细策略分析:
首先:收集信息,来自政策最顶层的接受主体,比如四大运营商,了解政策推进情况;
来自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函和发文,政策优惠和落地项目;
来自银行和证券分析机构的一些的资金流动信息;
来自大型企业的技术变化和新产品信息,比如节能低功耗,水冷,模块化数据中心;
其次,分析来自不同层面的数据信息,分析未来的数据中心落地的情况,承载的主体,需求的数据中心产品的功能特点和要求,寻找企业发展的机会。
比如:贵州的贵安新区的地理环境,能源供应,温湿度适合什么样的产品上架;
内蒙古的地理环境,温湿度,供电方式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上架;
算力集群不同点需要哪些类型的数据中心,云计算,边缘计算;
数据中心服务的客户和对象是哪些,天气预报,超级计算,导弹工程还是视频播放,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金融工程。
同样,了解需求客户比如IDC,比如云计算,比如互联网厂商的资本来源,财务状况等,避免项目合作的烂尾和呆滞债务和三角债务情况。
最后,就是根据分析和获取的数据,寻找合作的客户,供应商,集成商,银行等等,参与产品开发,参与项目建设,参与标准建议和提升自我实力。
从产业层面上来讲,大集群的数据中心需求未来会提供很多创新的机会,包括底层芯片技术,到系统产品开发技术,到数据中心集成技术。中国的龙头厂家,底层的芯片比如CPU,GPU,FPGA厂家都是可以最有利的去寻找最符合中国环境的产品技术;
比如光模块,光纤,光通信等都有大展拳脚的试验场,远距离传输,低延时,多集群,多地域,复杂气候条件的数据传输,都需要创新,而不是吃老本;
比如系统产品比如浪潮,华为,新华三,中兴,烽火,曙光,长城都可以开发最适合的系统级产品;阿里,腾讯,万国数据等都可以依据需求打造最强悍的数据中心。
如果政策过后,技术都是原地踏步,甚至一地鸡毛,会给行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企业3-5年内,找到有利的客户,技术伙伴,供应商都是可以上升一个台阶,但是这个钱远远没有券商分析师那样讲故事来得简单,需要的是潜心的企业经营和持续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才可能最终在各种政策推进赢得更多的企业发展机会。
投机只可获取短时的成绩,完全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更不能基业长青。
对于产业政策,个人观点是详细分析,谨慎观察和投资,不迷信政策的效力,但也不忽视政策的积极作用。之前在深圳福田,了解到五百强企业的顶级企业家基本上就在研究政府政策动向,以此为企业发展提供长远的方向,高度捆绑政府的产业政策,其实这并非是好消息,看到海航,恒大,雪松控股,紫光集团,方正集团经营困境,企业终究是要依赖核心竞争力,无论是自身,还是生态或者平台竞争力,都不是建立在高度捆绑政府政策研究,比如补贴,税收之类的营业外收益。政府发展什么,企业当然要重视,并不是政府不发展的不支持的就没有市场,没有竞争力,这需要企业家的高度智慧和企业本身的强有力的后台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