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级自动驾驶,尤其是类似出行、物流领域的应用,安全评估是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在这个问题上,采取的大多数是企业自愿申报原则。
此外,类似特斯拉这样的辅助驾驶系统,该公司也在对外披露相关安全数据。比如,2021年第四季度激活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的里程事故评估,相比上年同期的1.25次(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提升到了1次。
不过,这并不妨碍监管机构对特斯拉的安全调查。比如,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正在对41.6万台特斯拉车辆展开正式调查,原因是Autopilot驾驶辅助系统可能会导致意外施加制动。
去年,NHTSA还要求汽车制造商今后要及时上报所有涉及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包括辅助驾驶和L4级自动驾驶测试车队)的事故信息,按事故严重程度分别限时一日内上报和每月上报。
今年4月,中国多个部委也联合发布《关于试行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的通告》,共同启动汽车安全沙盒监管试点工作。对象是在车辆中使用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前沿技术,或实现各级别自动驾驶、远程升级等新功能新模式。
本周,现代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公司Motional宣布,计划与认证机构TÜV SÜD合作,对即将推出的Robotaxi进行安全评估。按照计划,该公司的自动驾驶车队将于2023年开始无人驾驶服务运营。
接下来,TÜV SÜD的团队将与Motional的工程师合作,审查流程、系统设计和分析数据,并评估安全架构、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确保Robotaxi车队可以以最高安全标准部署商业化落地。
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对于L4级自动驾驶的安全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指导文件,包括路测要求、安全指南以及不同的行业及商业(企业级)标准。目标都是为了构建一套有效的可落地执行和遵守的自动驾驶标准。
其中,主要是三种类型的标准,一是目前量产车(辅助驾驶)在适用的硬件车规级、ISO26262(功能安全)、ISO 21448(SOTIF/预期功能安全),二是类似IEEE P2846(自动驾驶决策模块)、IEEE P2851(芯片的安全验证数据格式)、IEEE P1228(车辆全生命周期内的软件安全)等,三是类似UL 4600这样的商业化参考标准。
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许多公司都在开发自动驾驶技术,问题是,只要行业参与者仍在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和评估安全,就会导致不断的新挑战和混乱,并且无法真正兑现所谓的商业模式。
“谈到安全标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这是大方向。”TTTech Auto首席技术官Stefan Poledna表示。这家公司此前主要为车企和Tier1提供自动驾驶相关的安全中间件。
此前,TTTech Auto推出的旗舰产品MotionWise,就是一个开放、模块化、基于标准的平台,以保证所有关键功能安全的前提下,缩短软件定义汽车的开发周期。目前,全球已有约200万辆车搭载这套系统。
另一家来自中国公司,是映驰科技,其推出的智能驾驶高性能计算软件平台EMOS,包括自主研发的Adaptive Autosar模块和TSN协议栈,支持跨域软件集成和自动驾驶高安全软件。
此外,平台采用确定性通讯,实现端到端的us级时间同步以及低延迟交互;确定性调度,有序安排多核异构芯片的并发任务及多源服务请求,从而满足高安全性要求。
而随着智能驾驶功能复杂性的不断增加,系统性的安全问题也在不断扩大边界。
比如,英特尔子公司Mobileye推出的安全模型(责任敏感安全/Responsibility-Sensitive safety,简称RSS),基于数学公式并针对一些特定常见场景设定一系列规则。但这个仍然只是企业标准。
在这个基础上,英特尔参与了IEEE P2846标准的制定,为自动驾驶汽车决策定义一个参数化的正式模型,基于离散数学和逻辑进行自动驾驶决策,适用于SAE 3-5级自动驾驶的规划和决策功能。
目前,来自中国的地平线、百度、华为等几家公司也是IEEE P2846标准成员之一。从官方披露资料来看,目前该标准的制定已经发布了两份进展资料。
而UL 4600是UL发布的全球首个自动驾驶产品评估的安全标准,也是行业内首个针对自动驾驶汽车和相关应用的商业标准。范围包括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评估系统的安全原则和流程,涉及设计过程的风险分析和与安全相关的测试、工具鉴定、自主验证、数据完整性和非驾驶员的人机交互等等。
这个标准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工程师为自动驾驶系统设计负责,参与该标准起草的主要负责人表示,“如果你不能说出什么是安全,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你认为系统实际上是安全的,那么你的系统很可能就是不安全的。”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去年开始,硬件车规级已经打响L4级自动驾驶公司的第一轮「洗牌」战。
比如,元戎启行、文远知行、云骥智行在内的一批中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将加入DRIVE Hyperion生态,搭载按需定制的DRIVE Hyperion™ 8可编程平台架构,基于端到端解决方案来加速汽车级自动驾驶硬件开发。
而接下来,谁提前布局软件、系统的安全认证以及汽车级软件开发标准将开启第二轮竞赛,也将最终决定谁能真正实现商业化合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