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易制爆原料以及爆炸物的现场快速检测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区域稳定、保障经济快速发展十分重要。乙二胺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及烈性炸药的制作原料,已被公安部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其快速、高灵敏现场检测对维护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窦新存团队长期致力于痕量危化品检测方法研究,在危爆品,特别是非制式爆炸物的高灵敏、快速、识别检测原理和器件设计方面发展了系列新的解决方案(Adv. Mater. 2020, 32, 1907043;Adv. Sci. 2020, 2002991)。近期,科研人员在痕量乙二胺气氛的现场可视化检测方面取得进展,提出了一种基于电荷调控高灵敏可视化分析检测新策略,实现了痕量乙二胺气氛的现场可视化检测。
科研人员从荧光产生机制角度出发,以硫醇取代的芳香杂环化合物为分子模型,通过硫醇结构调控,重点研究分子本征物理量如何影响其光学性能变化。研究发现,硫醇为巯基丁二酸时,模型分子具有最强的荧光发射,这归因于其具有的强供电子能力,增加了荧光激发轨道重叠程度,从而提升了激发态的振子强度。基于该电荷调控策略获得的最佳试剂体系对乙二胺溶液、气氛均表现出优异的比色-荧光双模响应,检测限低至42 nM(溶液)、3.2 ppm(气氛),响应时间为2s内,并对常见的伯胺类(如多巴胺、氨水、肼等)、易制爆物品(如尿素、硝酸盐、铵盐、汽油等)、环境潜在共存物(氯化汞、醋酸铅等)等29种物质均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团队自主研发的XJ-TW-011痕量易制爆物品手持式空气采样探测仪(公沪检202240234),研究实现了模拟场景中乙二胺气氛的半定量分析和实时监测。该研究提出的分子电荷精细调控提升荧光性能策略可为光学探针分子的定制设计提供指导,并为乙二胺涉及的工业泄露及暴恐事件预警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还有望应用于传感、成像、催化、太阳能电池等相关领域。
基于分子电荷调控的乙二胺高灵敏可视化现场检测方案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科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0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