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无脑背诵面向对象三大特性了

C语言与CPP编程 2022-04-05 15:59

作者:二律背反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042684/answer/557460817


OOP有且只有一个价值:应对需求的变化。


哪里的需求有变化,哪里就要OOP;哪里的需求不变,哪里就不需要OOP。一个hello world我可以一句话搞定、也可以写四五个class用两三种设计模式去实现,我不是吃饱了撑的,而是因为我的客户告诉我需求会发生变化:比如今天hello world在终端显示、明天要换到GUI显示、后天要用socket发到另一台机器上显示………


换句话说,如果需求永远不变,OOP除了加了代码的阅读难度外,没有任何价值。


从取舍的角度来说,OOP就是用“纵向增加代码的复杂度”换取“对代码进行增删改时的最小工作量”。(元编程是横向增加)


如果你面对一个一万年也不会发生变化的需求,其实面向过程更好:不论从代码效率还是代码的可读性上来说。


需求:开发一个计算器。

OOP的价值是:它可以让你先开发出加减乘除,然后走测试甚至交付给用户开始使用;后面你可以继续开发乘方、求余、对数等功能。在你进行后续的这些开发时,你对之前已经开发好的加减乘除的代码的改动最小(几乎不用改),或者这样说:加减乘除的代码对你后续新增的代码是无感知的。


如果用户说,你就给我开发个实现加减乘除的计算器,我以后绝对不会改需求,如果我食言我就把合同吃了,那么,请你直接用最普通的面向过程开发吧,你甚至连函数都不需要写、全部塞到main函数都行。


为了OOP而OOP的人,都是想不开的人。

我还见过一些“大神”写那些一万年也不会改或者就用两天就废弃的bash脚本,一堆function、模块化设计,读他们的脚本要切换来切换去,搞的人眼花缭乱……对此我只能说,你想自虐请自便但是别拉我一起好吗?bash脚本,就简简单单从第一句写到最后一句不好吗?所以在这里顺便对一些“大神”说一句:放过我们吧……


另外,把OOP理解为“以数据为中心、为对象”,没有错不过不够彻底不够本质,这只是初学者的理解,函数一样可以OOP,lambda了解下?直接把OOP理解为“解耦”或者“为变化服务”更好一些。


如果你上面都看懂了,再回头看下面这些非常官方的话,你应该就秒懂了:

面向对象的三大特点是封装、继承和多态(为啥要封装为啥要继承为啥要多态?一句话:就是为了强化你代码应对变化时的适应能力,比如有人觉得private public这些东西都没用,你会觉得没用是因为你没开发过大型的软件、没解决过频繁变化的需求)。


结构化设计方法将审视问题的视角定位于不稳定的操作之上,并将描述客体的属性和行为分开,使得应用程序的日后维护和扩展相当困难,甚至一个微小的变动,都会波及到整个系统。面对问题规模的日趋扩大、环境的日趋复杂、需求变化的日趋加快,将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统一到人类解决问题的习惯方法之上,彻底改变软件设计方法与人类解决问题的常规方式扭曲的现象迫在眉睫,这是提出面向对象的首要原因……




作者:铁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042684/answer/692966396


所有只是从OOP本身特性,语法等角度聊OOP的,都是不可能触达问题实质的。

因为OOP只是解决“某个问题”的手段的一种“相”而非所有相。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OOP产生的背景是计算机软件行业大发展,软件的种类和规模复杂度都急剧提升。原始的汇编和c语言等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大规模工程化的要求了。软件行业急需一种工程化的工具来满足这种软件开发的要求。它要求软件行业能够像搭积木一样的组装出任意复杂度和规模的软件出来,这就是“组件化思想”(或者说模块化思想)。


OOP是组件化思想的一种体现,但并非唯一一种体现,譬如还有MFC,SOA,微服务……等。不用管名词是什么,粒度是什么,其实他们本质都是一个东西——分而治之。这种思想得以实施的一个前提是复杂度内部的耦合度和抽象。


组件化思想的目的是向上层屏蔽复杂性。所以这就意味着它的前提必须是基于耦合性和抽象的。如果不基于耦合性,则必须将内部错中复杂的关系暴露给上层——这是违反屏蔽复杂性目的。如果不基于抽象,而基于具体,则任何具体的变化会导致所有依赖这个组件的软件产生联动,这同样违反向上层屏蔽复杂性。


这里基于内聚性,大家都知道,都会努力做,只不过做的好不好而已。但是第二条,其实做到的并不多。面向对象编程圈同样有另外一个遗毒甚广的原则“复用”,甚至很多开发跟我说OO的精髓就是复用。代码里有点相似的东西,就考虑复用。我强调一下:复用的前提是抽象,N个业务线某几块代码是相似的,你复用了,如果不是基于抽象的复用,而只是单纯的复用,那么任意一个业务线的逻辑变化导致共有快逻辑变化的将是一个巨大的风险。这在太多的企业都是常见的,也是这个错误原则遗毒甚广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复用不如面条式的代码。(可以说,现实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应该都不如),真正能从业务模块抽象出能隔离具体,隔离变化的共有模块是非常难的。不是简单的代码复用就可以做到的。


流毒甚广的OO三原则:封装,继承,多态,为什么说他们流毒甚广呢?上面我们提到的东西,就是更基本的原则。其中只有封装是对的,继承和多态在很多情况下问题都颇多。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下。


只有理解了程序的复杂性,和解决复杂性的手段,以及这个手段和OOP之间的关系,才算是基本了解了OOP的本质。


这里面有很多较细的情况

1. 程序都是复杂性的么?
2. 复杂性必须只能用OOP解决么?如过不是,什么情况下OOP合适?哪些情况其他 ?
3. OOP解决的真正有效的手段是什么?有哪些是谬误的,或者问题比较多的,如何规避?




作者:大宽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042684/answer/550196442


面向对象编程(OOP),是一种设计思想或者架构风格。OO语言之父Alan Kay,Smalltalk的发明人,在谈到OOP时是这样说的:

I thought of objects being like biological cells and/or individual computers on a network, only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messages (so messaging came at the very beginning -- it took a while to see how to do messaging in a programming language efficiently enough to be useful).
...
OOP to me means only messaging, local retention and protection and hiding of state-process, and extreme late-binding of all things. It can be done in Smalltalk and in LISP.

简单解释一下上面的这几句话的大概意思:OOP应该体现一种网状结构,这个结构上的每个节点“Object”只能通过“消息”和其他节点通讯。每个节点会有内部隐藏的状态,状态不可以被直接修改,而应该通过消息传递的方式来间接的修改。

这个编程思想被设计能够编写庞大复杂的系统。

那么为什么OOP能够支撑庞大复杂的系统呢?用开公司举个例子。如果公司就只有几个人,那么大家总是一起干活,工作可以通过“上帝视角“完全搞清楚每一个细节,于是可以制定非常清晰的、明确的流程来完成这个任务。这个思想接近于传统的面向过程编程。而如果公司人数变多,达到几百上千,这种“上帝视角”是完全不可行的。在这样复杂的公司里,没有一个人能搞清楚一个工作的所有细节。为此,公司要分很多个部门,每个部门相对的独立,有自己的章程,办事方法和规则等。独立性就意味着“隐藏内部状态”。比如你只能说申请让某部门按照章程办一件事,却不能说命令部门里的谁谁谁,在什么时候之前一定要办成。这些内部的细节你管不着。类似的,更高一层,公司之间也存在大量的协作关系。一个汽车供应链可能包括几千个企业,组成了一个商业网络。通过这种松散的协作关系维系的系统可以无限扩展下去,形成庞大的,复杂的系统。这就是OOP想表达的思想。

第一门OOP语言是Ole-Johan Dahland和Kristen Nygaard发明的Simula(比smalltalk还要早)。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是用来支撑“模拟系统”的。模拟这个场景非常适合体现OOP的这个思想。这个语言引入了object、class、subclass、inheritance、动态绑定虚拟进程等概念,甚至还有GC。Java很大程度上受了Simula的影响。我们在现在教书上讲解OOP类、实例和继承关系时,总会给出比如动物-猫-狗,或者形状-圆-矩形的例子,都源自于此。

还有一些带有OO特征的语言或者研究成果在Simula之前就出现,这里就不往前追溯了。

但随后在施乐Palo Alto研究中心(Xerox PARC),Alan Kay、Dan Ingalls、Adele Goldberg在1970年开发了smalltalk,主要用于当时最前沿计算模型研究。在Simula的基础之上,smalltak特别强调messaging的重要性,成为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OOP语言。与smalltalk同期进行的还有比如GUI、超文本等项目。smalltalk也最早的实现了在GUI使用MVC模型来编程。

但是,并不是说OOP程序一定要用OOP语言来写。再强调一下,OOP首先是一种设计思想,非仅仅是编码方式。从这个角度推演,其实OOP最成功的例子其实是互联网。(Alan Kay也是互联网前身ARPNET的设计者之一)。另外一个OOP典型的例子是Linux内核,它充分体现了多个相对独立的组件(进程调度器、内存管理器、文件系统……)之间相互协作的思想。尽管Linux内核是用C写的,但是他比很多用所谓OOP语言写的程序更加OOP。

现在很多初学者会把使用C++,Java等语言的“OOP”语法特性后的程序称为OOP。比如封装、继承、多态等特性以及class、interface、private等管家你在会被大量提及和讨论。OOP语言不能代替人类做软件设计。既然做不了设计,就只能把一些轮子和语法糖造出来,供想编写OOP程序的人使用。但是,特别强调,是OOP设计思想在前,OOP编码在后。简单用OOP语言写代码,程序也不会自动变成OOP,也不一定能得到OOP的各种好处。

我们在以为我们在OOP时,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处理编码的细节工作,而非OOP提倡的“独立”,“通讯”。以“class”为例,实际上我们对它的用法有:

  • 表达一个类型(和父子类关系),以对应真实世界的概念,一个类型可以起到一个“模版”的作用。这个类型形成的对象会严格维护内部的状态(或者叫不变量)

  • 表达一个Object(即单例),比如XXXService这种“Bean”

  • 表达一个名字空间,这样就可以把一组相关的代码写到一起而不是散播的到处都是,其实这是一个“module”

  • 表达一个数据结构,比如DTO这种

  • 因为代码复用,硬造出来的,无法与现实概念对应,但又不得不存在的类

  • 提供便利,让foo(a)这种代码可以写成a.foo()形式

其中前两种和OOP的设计思想有关,而其他都是编写具体代码的工具,有的是为了代码得到更好的组织,有的就是为了方便。

很多地方提及OOP=封装+继承+多态。我非常反对这个提法,因为这几个术语把原本很容易理解的,直观的做事方法变的图腾化。初学者往往会觉得他们听上去很牛逼,但是使用起来又经常和现实相冲突以至于落不了地。

“封装”,是想把一段逻辑/概念抽象出来做到“相对独立”。这并不是OOP发明的,而是长久以来一直被广泛采用的方法。比如电视机就是个“封装”的好例子,几个简单的操作按钮(接口)暴露出来供使用者操作,复杂的内部电路和元器件在机器里面隐藏。再比如,Linux的文件系统接口也是非常好的“封装”的例子,它提供了open,close,read,write和seek这几个简单的接口,却封装了大量的磁盘驱动,文件系统,buffer和cache,进程的阻塞和唤醒等复杂的细节。然而它是用函数做的“封装”。好的封装设计意味着简洁的接口和复杂的被隐藏的内部细节。这并非是一个private关键字就可以表达的。一个典型的反面的例子是从数据库里读取出来的数据,几乎所有的字段都是要被处理和使用的,还有新的字段可能在处理过程中被添加进来。这时用ORM搞出一个个实体class,弄一堆private成员再加一堆getter和setter是非常愚蠢的做法。这里的数据并非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可以进行通讯的“Object“,而仅仅是“Data Structure”。因此我非常喜欢有些语言提供“data object”的支持。

当然,好的ORM会体现“Active Record”这种设计模式,非常有趣,本文不展开

再说说“继承”,是希望通过类型的 is-a 关系来实现代码的复用。绝大部分OOP语言会把is-a和代码复用这两件事情合作一件事。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二者之间并不一定总能对上。有时我们觉得A is a B,但是A并不想要B的任何代码,仅仅想表达is-a关系而已;而有时,仅仅是想把A的一段代码给B用,但是A和B之间并没有什么语义关系。这个分歧会导致严重的设计问题。比如,做类的设计时往往会希望每个类能与现实当中的实体/概念对应上;但如果从代码复用角度出发设计类,就可能会得到很多现实并不存在,但不得不存在的类。一般这种类都会有奇怪的名字和非常玄幻的意思。如果开发者换了个人,可能很难把握原来设计的微妙的思路,但又不得不改,再稳妥保守一点就绕开重新设计,造成玄幻的类越来越多…… 继承造成的问题相当多。现在人们谈论“继承”,一般都会说“Composite Over Inheritance“。

多态和OOP也不是必然的关系。所谓多态,是指让一组Object表达同一概念,并展现不同的行为。入门级的OOP的书一般会这么举例子,比如有一个基类Animal,定义了run方法。然后其子类Cat,Dog,Cow等都可以override掉run,实现自己的逻辑,因为Cat,Dog,Cow等都是Animal。例子说得挺有道理。但现实的复杂性往往会要求实现一个不是Animal的子类也能“run”,比如汽车可以run,一个程序也可以“run”等。总之只要是run就可以,并不太在意其类型表达出的包含关系。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想进行极致的“多态”,is-a与否就不那么重要了。在动态语言里,一般采用duck typing来实现这种“多态”——不关是什么东西,只要觉得他可以run,就给他写个叫“run”的函数即可;而对于静态语言,一般会设计一个“IRun”的接口,然后mixin到期望得到run能力的类上。简单来说,要实现多态可以不用继承、甚至不用class。

OOP一定好吗?显然是否定的。回到OOP的本心是要处理大型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实现。OOP的优势一定要到了根本就不可能有一个“上帝视角”的存在,不得不把系统拆成很多Object时才会体现出来。

举个例子,smalltalk中,1 + 2 的理解方式是:向“1”这个Object发送一给消息“+”,消息的参数是“2”。的确是非常存粹的OOP思想。但是放在工程上,1 + 2理解为一般人常见的表达式可能更容易理解。对于1 + 2这样简单的逻辑,人很容易从上帝视角出发得到最直接的理解,也就有了最简单直接的代码而无用考虑“Object”。

如果是那种“第一步”、“第二步“……的程序,面向数据的程序,极致为性能做优化的程序,是不应该用OOP去实现的。但很无奈如果某些“纯OOP语言”,就不得不造一些本来就不需要的class,再绕回到这个领域适合的编码模式上。比如普通的Web系统就是典型的“面向”数据库这个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处理完了展示给用户,或者响应用户的操作)。这个用FP的思路去理解更加简单,直观。也有MVC,MVVM这样的模式被广泛应用。

还有一些领域尽管用OOP最为基础很适合,但是根据场景,已经诞生出了“领域化的OOP”,比如GUI是一个典型的例子。GUI里用OOP也是比较适合的,但是GUI里有很多细节OOP不管或者处理不好,因此好的GUI库会在OOP基础之上扩展很多。早期的MFC,.Net GUI Framework, React等都是这样。另外一个领域是游戏,用OOP也很合适,但也是有些性能和领域细节需要特殊处理,因此ECS会得到广泛的采用。

总结一下,OOP是众多设计思想中的一种。很多OOP语言把这种思想的不重要的细节工具化,但直接无脑应用这些工具不会直接得到OOP的设计。即便是OOP思想本身也有其适合的场景和不适合的场景。即便是适合的场景,也可能针对这个场景在OOP之上做更针对这个场景需求的定制的架构/框架。如果简单把OOP作为某种教条就大大的违反了这个思想的初衷,也只能得到拧巴的代码。

C语言与CPP编程 C语言/C++开发,C语言/C++基础知识,C语言/C++学习路线,C语言/C++进阶,数据结构;算法;python;计算机基础等
评论 (0)
  • 时源芯微 专业EMC解决方案提供商  为EMC创造可能(适用于高频时钟电路,提升EMC性能与信号稳定性)一、设计目标抑制电源噪声:阻断高频干扰(如DC-DC开关噪声)传入晶振电源。降低时钟抖动:确保晶振输出信号纯净,减少相位噪声。通过EMC测试:减少晶振谐波辐射(如30MHz~1GHz频段)。二、滤波电路架构典型拓扑:电源输入 → 磁珠(FB) → 大电容(C1) + 高频电容(C2) → 晶振VDD1. 磁珠(Ferrite Bead)选型阻抗特性:在目标频段(如100MHz~1GH
    时源芯微 2025-04-14 14:53 58浏览
  • 你知道精益管理中的“看板”真正的意思吗?在很多人眼中,它不过是车间墙上的一块卡片、一张单子,甚至只是个用来控制物料的工具。但如果你读过大野耐一的《丰田生产方式》,你就会发现,看板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其实是丰田精益思想的核心之一,是让工厂动起来的“神经系统”。这篇文章,我们就带你一起从这本书出发,重新认识“看板”的深层含义。一、使“看板”和台车结合使用  所谓“看板”就是指纸卡片。“看板”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连接生产现场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的信息工具。  “看板”是“准时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它总是要
    优思学院 2025-04-14 15:02 83浏览
  •  亥姆霍兹线圈的制造材料选择需兼顾导电性、绝缘性、机械强度及磁场性能,具体分类如下:一、‌导线材料1、‌高纯度铜线:‌作为线圈绕制的核心材料,铜因其you异的导电性(电阻率低)和热稳定性成为shou选。漆包铜线通过表面绝缘漆层实现匝间绝缘,避免短路‌。2、‌其他导电材料‌ 铝线等材料可用于特定场景(如轻量化需求),但导电性和抗氧化性较铜略逊二、‌磁源材料‌1、‌永磁体‌如钕铁硼(NdFeB)或铁氧体,适用于无需外部电源的静态磁场生成,但磁场强度有限。2、‌电磁铁‌通过电流控制磁场强度,
    锦正茂科技 2025-04-14 10:22 32浏览
  • 亥姆霍兹线圈的应用领域‌物理学研究‌:在原子物理中,用于研究塞曼效应;在磁学研究中,用于测试磁性材料的磁滞回线等特性;还可用于研究电子荷质比等实验‌。‌工程与技术领域‌:用于电子设备校准和测试,提供标准磁场环境;在大型加速器中用于磁场校准;用于电磁干扰模拟实验,测试电子设备在不同磁场干扰下的性能‌。‌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生物磁场效应,如探索磁场对生物细胞的影响;在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研究中,提供可控磁场环境‌。‌其他应用‌:作为磁场发生装置产生标准磁场;用于地球磁场的抵消与补偿、地磁环境模拟;还可用
    锦正茂科技 2025-04-14 10:41 51浏览
  • 在公共安全、工业调度、户外作业等场景中,对讲机作为关键通信工具,正面临从“功能单一化”向“智能融合化”的转型需求。WT2605C蓝牙语音芯片凭借双模蓝牙架构、高扩展存储方案与全场景音频处理能力,推动传统对讲机实现无屏化操控、专业级音频解码与蓝牙音箱功能融合,为行业用户打造更高效、更灵活、更低成本的通信解决方案。一、无屏化交互革命:BLE指令重构操作逻辑针对工业环境中对讲机操作复杂、屏幕易损的痛点,WT2605C通过双模蓝牙(BR/EDR+BLE)与AT指令集,实现全链路无屏控制:手机APP远程控
    广州唯创电子 2025-04-14 09:08 33浏览
  •   电磁干扰测试系统软件:深度剖析   电磁干扰(EMI)测试系统软件,是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EMC)测试的核心工具,在通信、汽车、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它的核心功能涵盖信号采集、频谱分析、干扰定位、合规性评估以及报告生成,旨在保障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稳定运行。下面从功能、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主流软件及发展趋势这五个方面展开详细解析。   应用案例  软件开发可以来这里,这个首肌开始是幺乌扒,中间是幺幺叁叁,最后一个是泗柒泗泗,按照你的顺序组合可以找到。   目前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14 10:02 27浏览
  • 华为Freebuds pro 耳机拆解 2020年双十一花了1000大洋买了华为的Freebuds pro,这个耳机的降噪效果真是杠杠的。完全听不到外边的噪音。几年后当我再次使用这款耳机的时候。发现左耳没带多久就自动断连了。后来查了小红书说耳机的电池没电了导致,需要重新配一只,华为售后不支持维修支持更换。而且配件的价格要好几百。真是欲哭无泪,还没用多久呢。后来百度了都说这个不是很好拆(没有好工具的前提下)。 虽然网上已经有很多拆解的视频和介绍了,今天我还是要拆解看看里面是怎么样的构造(暴力)。拿
    zhusx123 2025-04-12 23:20 47浏览
  •   电磁干扰测试系统: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保障利器   北京华盛恒辉电磁干扰测试系统作为评估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电磁兼容性(EMC)的关键工具,主要用于检测与分析设备在电磁干扰环境下的性能表现,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稳定运行。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电磁干扰测试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电磁干扰测试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电磁干扰测试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系统组成   电磁干扰测试系统一般由以下核心部分构成: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14 10:40 39浏览
  •   高空 SAR 目标智能成像系统软件:多领域应用的前沿利器   高空 SAR(合成孔径雷达)目标智能成像系统软件,专门针对卫星、无人机等高空平台搭载的 SAR传感器数据,融合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技术,打造出的高效目标检测、识别及成像系统。此软件借助智能算法,显著提升 SAR图像分辨率、目标特征提取能力以及实时处理效率,为军事侦察、灾害监测、资源勘探等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应用案例系统软件供应可以来这里,这个首肌开始是幺伍扒,中间是幺幺叁叁,最后一个是泗柒泗泗,按照数字顺序组合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14 16:09 98浏览
  • MASSAGE GUN 筋膜枪拆解 今天给车子做保养,厂家送了一个筋膜枪。产品拿在手里还是挺有分量的。标价108元。通过海鲜市场一搜索,几十元不等,而且还是爆款。不多说,我们就来看看里面用了什么料,到底值几个钱。外观篇 首先给它来个开箱照,从外观看,确实还是很精致,一点都不逊色品牌产品。 从箱中取出筋膜枪,沉甸甸的。附上产品的各方位视角 产品的全家福 我装上球头,使用了一番,还真不赖,有不同的敲击速度和根据力度调节不同的档位。拆解篇 拿出我的螺丝套装,对产品开始进行拆解,首先
    zhusx123 2025-04-13 16:52 72浏览
  • 软瓦格化 RISC-V 处理器集群可加速设计并降低风险作者:John Min John Min是Arteris的客户成功副总裁。他拥有丰富的架构专业知识,能够成功管理可定制和标准处理器在功耗、尺寸和性能方面的设计权衡。他的背景包括利用 ARC、MIPS、x86 和定制媒体处理器来设计 CPU SoC,尤其擅长基于微处理器的 SoC。RISC-V 指令集架构 (ISA) 以其强大的功能、灵活性、低采用成本和开源基础而闻名,正在经历各个细分市场的快速增长。这种多功能 ISA 支持汽车、航空航天、国防
    ArterisIP 2025-04-14 10:52 68浏览
  • 一、磁场发生设备‌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组成,通过调节电流大小可产生3T以下的磁场,广泛应用于工业及实验室场景(如电磁起重机)。‌亥姆霍兹线圈‌:由一对平行共轴线圈组成,可在线圈间产生均匀磁场(几高斯至几百高斯),适用于物理实验中的磁场效应研究。‌螺线管‌:通过螺旋线圈产生长圆柱形均匀磁场,电流与磁场呈线性关系,常用于磁性材料研究及电子束聚焦。‌超导磁体‌:采用超导材料线圈,在低温下可产生3-20T的强磁场,用于核磁共振研究等高精度科研领域。‌多极电磁铁‌:支持四极、六极、八极等多极磁场,适用于
    锦正茂科技 2025-04-14 13:29 53浏览
  •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带电体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导体、电介质(空气),最短距离,就是这个术语的要素了。        (图源:TI)    电气间隙是由安装类别决定的,或者更本质地说,是瞬态过电压的最大值来决定的,而不是工作电压的高低。安装类别见协议标准第007篇,瞬态过电压另见协议标准第009篇。    实际设计中怎么确定电气间隙?可以按照CAT,工作电压和绝缘等级来定。 
    电子知识打边炉 2025-04-13 18:01 78浏览
  • 在当今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车规级电子元器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汽车安全性能。三星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其车规电容备受青睐。然而,选择一个靠谱的三星车规电容代理商至关重要。本文以行业领军企业北京贞光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深入剖析如何选择优质代理商。选择靠谱代理商的关键标准1. 授权资质与行业地位选择三星车规电容代理商首先要验证其授权资质及行业地位。北京贞光科技作为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领军者,长期走在行业前沿,拥有完备的授权资质。公司专注于市场分销和整体布局,在电子元器件领域建立了卓
    贞光科技 2025-04-14 16:18 95浏览
  • 在制造业或任何高度依赖产品质量的行业里,QA(质量保证)经理和QC(质量控制)经理,几乎是最容易被外界混淆的一对角色。两者的分工虽清晰,但职责和目标往往高度交叉。因此,当我们谈到“谁更有可能升任质量总监”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位比较问题,而更像是对两种思维方式、职业路径和管理视角的深度考察。QC经理,问题终结者QC经理的世界,是充满数据、样本和判定标准的世界。他们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防线,手里握着的是批次报告、不合格品记录、纠正措施流程……QC经理更像是一位“问题终结者”,目标是把不合格扼杀
    优思学院 2025-04-14 12:09 56浏览
我要评论
0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