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付斌,参考已标注至原文
主要从三个方面上来理解:
1、从硬件上,将基于CPU的处围器件,整合到CPU芯片内部。
比如早期基于X86体系结构下的计算机,CPU只是有运算器和累加器的功能。
一切芯片要造外部桥路来扩展实现,像串口之类的都是靠外部的16C550/2的串口控制器芯片实现。
而目前的这种串口控制器芯片早已集成到CPU内部,还有PC机有显卡,而多数嵌入式处理器都带有LCD控制器,但其种意义上就相当于显卡。
比较高端的ARM类Intel Xscale架构下的IXP网络处理器CPU内部集成PCI控制器(可配成支持4个PCI从设备或配成自身为CPI从设备);还集成3个NPE网络处理器引擎,其中两个对应于两个MAC地址,可用于网关交换用,而另外一个NPE网络处理器引擎支持DSL,只要外面再加个PHY芯片即可以实现DSL上网功能。
IXP系列最高主频可以达到1.8G,支持2G内存,1G×10或10G×1的以太网口或Febre channel的光通道。
IXP系列应该是目标基于ARM体系统结构下由intel进行整合后成Xscale内核的最高的处理器了。
2、从软件上前,就是在定制操作系统内核里将应用一并选入,编译后将内核下载到ROM中。
而在定制操作系统内核时所选择的应用程序组件就是完成了软件的“嵌入”,比如WinCE在内核定制时,会有相应选择,其中就是Wordpad,PDF,MediaPlay等等选择,如果我们选择了,在CE启动后,就可以在界面中找到这些东西,如果是以前PC上将的windows操作系统,多半的东西都需要我们得新再装。
3、把软件内核或应用文件系统等东西烧到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中的ROM中就实现了一个真正的“嵌入”。
以上的定义是我在6、7年前给嵌入式系统下自话侧重于理解型的定义,书上的定义也有很多,但在这个领域范围内,谁都不敢说自己的定义是十分确切的,包括那些专家学者们,历为毕竟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范畴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嵌入式的定义很模糊,尤其是这几年发展出众多的应用形式,让人摸不着头脑。对于想进入这个地方的新人,有种望而却步的感觉。
嵌入式系统分为4层,硬件层、驱动层、操作系统层和应用层。
1、硬件层,是整个嵌入式系统的根本,如果现在单片机及接口这块很熟悉,并且能用C和汇编语言来编程的话,从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层走起来相对容易,硬件层也是驱动层的基础。
一个优秀的驱动工程师是要能够看懂硬件的电路图和自行完成CPLD的逻辑设计的,同时还要对操作系统内核及其调度性相当的熟悉的。但硬件平台是基础,增值还要靠软件。
硬件层比较适合于,电子、通信、自动化、机电一体、信息工程类专业的人来搞,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C语言。
2、驱动层,这部分比较难。
驱动工程师不仅要能看懂电路图还要能对操作系统内核十分的精通,以便其所写的驱动程序在系统调用时,不会独占操作系统时间片,而导至其它任务不能动行,不懂操作系统内核架构和实时调度性,没有良好的驱动编写风格,按大多数书上所说添加的驱动的方式,很多人都能做到,但可能连个初级的驱动工程师的水平都达不到。
这样所写的驱动在应用调用时就如同windows下我们打开一个程序运行后,再打开一个程序时,要不就是中断以前的程序,要不就是等上一会才能运行后来打开的程序。
想做个好的驱动人员没有三、四年功底,操作系统内核不研究上几编,不是太容易成功的,但其工资在嵌入式系统四层中可是最高的。
驱动层比较适合于电子、通信、自动化、机电一体、信息工程类专业尤其是计算机偏体系结构类专业的人来搞,除硬件层所具备的基础学科外,还要对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都要十分精通了解。
3、操作系统层
对于操作系统层目前可能只能说是简单的移植,而很少有人来自已写操作系统,或者写出缺胳膊少腿的操作系统来,这部分工作大都由驱动工程师来完成。
操作系统是负责系统任务的调试、磁盘和文件的管理,而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性十分重要。据说,XP操作系统是微软投入300人用两年时间才搞定的,总时工时是600人年,中科院软件所自己的女娲Hopen操作系统估计也得花遇几百人年才能搞定。因此这部分工作相对来讲没有太大意义。
4、应用层,相对来讲较为容易的。
如果会在windows下如何进行编程接口函数调用,到操作系统下只是编译和开发环境有相应的变化而已。如果涉及Jave方面的编程也是如此的。
嵌入式系统中涉及算法的由专业算法的人来处理的,不必归结到嵌入式系统范畴内。但如果涉及嵌入式系统下面嵌入式数据库、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网络编程和基于某此应用层面的协议应用开发(比如基于SIP、H.323、Astrisk)方面又较为复杂,并且有难度了。
著名嵌入式专家火哥曾经说过,有很多所谓有经验的人认为,嵌入式底层软件和硬件技术是不怎么变化的,经验越多越值钱,越老越吃香。其实这是一种主观机械而又狭隘的经验主义,缺乏全局视野,只看到自己所在领域的一些基础性技术,看不到整个行业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变化,一叶障目。
其实就拿现代足球和篮球运动作为类比,也是同样的道理。现代足球和篮球的发展历史比什么嵌入式软件,硬件等高科技的发展史还要长久,那种机械经验主义狭隘的观点肯定会认为,打篮球就是学运球,突破,传球,投篮,踢足球就是学传球,停球,带球,铲球,射门,跑位,这都是50年前甚至100年前就有的东西,和现在一样是不变的。然后他们没有看到的是,篮球和足球的战术和位置分工,每隔5-10年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比如篮球领域从之前的强内线,肌肉棒子的中锋时代演变成小球三分射手时代,内线球员对中远投和三分球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以前那种没有射程的大个内线越来越不吃香。
足球领域的分工和战术变化就更多了,从远古一点巴西群星的424 WM阵型个人技术流到意大利链式防守,从经典442阵型,双前锋一高一快或者双高的英式长传冲吊,到第一代433全攻全守的踢法。从4231传统的边锋加经典10号位前腰和扫荡防守型后腰再到西班牙式Tiki-Taka传控足球短传渗透的盛行,再到现在高位逼抢,经典前腰和防守型后腰的消失,全能型B2B中场的吃香。其它位置的球员,例如,逆足边锋内切踢法,伪9号无锋阵,边后卫对助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不只是防守对方边锋,中后卫对出球能力要求越高,不只是会防守抢断。而过去那些有了很多成绩和荣誉但是位置单一,不符合现代高位逼抢,灵活换位要求的球员,越来越没有市场。
像现代足球,篮球这种发展了50年到100年的体育运动,看似不变,实际上都经历了如此多的战术和位置分工变化,不同时代对不同位置球员的要求都不一样,更何况近二三十年经历了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和嵌入式技术呢?回到正题,分析一下硬件工程师和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的分工和技能要求变迁。
1. 硬件工程师
一开始没有集成电路和数字芯片,要设计一个系统需要用三极管,电阻,电容,电感等分立器件来搭,那时候硬件工程师对模拟电路设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既要精通应用业务逻辑,也要精通模拟电路设计,大家可以看看模电书上经典uC741放大器里面的模拟电路图的复杂程度。
后来有了小规模的模拟和数字芯片(比如uc741放大器,74LS04数字门电路,ne555时钟发生器),硬件工程师就可以使用这些芯片加上一些外围电路来搭建自己的系统,硬件设计门槛有所降低,做出的产品也更加丰富,但是自己还是要精通应用业务逻辑。
再到后来,ASIC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嵌入式编程芯片的出现,很多算法和逻辑控制功能都集成在ASIC芯片里面或者在嵌入式处理器中用编程软件实现。硬件工程师对业务应用业务逻辑的要求大大降低,同时所做的外围电路设计也越来越少,比如电源方面,可以买TI的开关电源芯片加上少量的外围电路,就能实现自己高性能开关电源,无需精通里面各种复杂的控制算法和功率因素补偿等技术。这个时候,有些硬件工程师开始往单片机编程技能方面发展,还有一些硬件工程师往EMC,PCIE,WIFI,USB,DDR等数字和模拟等接口标准认证方面发展,硬件的分工开始细化专业化。
再到当前,芯片原厂提供的不再仅仅提供单独的芯片让硬件工程师设计电路,而是提供现成的基于芯片设计的模块或者turn key解决方案,即插即用,不需要自走PCB打板的流程,就能快速验证自己想法和产品方案。并且原厂提供的这些模块和解决方案,已经做好了安规,车规与EMC等标准认证,更加降低了硬件开发的门槛,提高了开发效率,很多硬件工程师的工作也变成在原厂方案板上修改,验证,抠掉一些冗余器件节约成本,或者剩余的时间要负责供应链和生产管理相关的工作。而从前那些高深的数字,模拟混合电路,分立器件电路设计技术和经验显得无太大用武之地(除了少数芯片设计场合)。
2. 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20多年前的嵌入式工程师大部分都是用C语言和汇编在8位单片机上开发驱动程序和相对简单的控制和通信系统。那时候单片机功能没有现在这么高级,里面甚至没有ADC, PWM等常用模块,需要搭建很多外围或者电路来丰富产品的功能。那时候的单片机嵌入式开发除了要会编程,对硬件也相对较高,要自己设计通用的硬件原理图,甚至画2层左右的PCB板,只有碰到电源,射频,EMC专业硬件问题的时候,才会需要雇佣专门的硬件工程师来处理。
后来使用复杂一些的32位MCU开发,MCU功能开始变得强大,系统需求也开始复杂化,嵌入式工程师需要开发多个平台驱动乃至上位机应用程序,这个时候,公司一般会雇佣专门的硬件工程师做PCB layout和部分原理图设计工作。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只需要设计硬件原理图的核心功能I/O部分,看懂芯片手册,对嵌入式工程师硬件能力的要求开始降低,大部分精力用于软件开发上。
再后来的嵌入式开发使用DSP处理器和RTOS实时操作系统,硬件部分也变得集成度更高更复杂,嵌入式工程师对硬件方面的掌控和要求也越来越低,仅限于看原理图,配置一些I/O引脚和寄存器,原理图设计基本都交给专门的硬件工程师。但是嵌入式软件这块,做DSP的需要熟悉一些业务算法,做RTOS的要懂得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驱动开发也开始变得框架化,模块化而不仅仅限于裸机开发,配置寄存器和简单的业务逻辑。
再到当前,嵌入式大规模使用SOC,跑Linux/Android等复杂操作系统,DSP等专用CPU核也可以集成在SOC中,通过驱动进行调用。嵌入式工程师基本不用参与硬件原理图设计,硬件能力基本不是啥门槛,只要学过电路,模电,数电等教科书知识,看得懂别人I/O部分的原理图就行了。读数据手册配置修改寄存器的活也只有偶尔会用上,因为芯片原厂和Linux开源社区为了推广生态,已经将很多产品级的芯片的驱动程序集成到Linux内核,配置好了寄存器,降低了系统底层软件的使用门槛(这其中有少数嵌入式工程师在原厂从事门槛较高的专业领域驱动开发,比如音视频,GPU,Display,Security等),使得嵌入式工程师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具体应用和业务逻辑开发上。
通过上述的一次次技术领域分工的变化,使得嵌入式工程师入行门槛和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从硬件到原理图I/O设计,到驱动开发到应用业务逻辑。可以说每个部分都有它的技术难点,没有哪个技术比其它技术高尚,我们应该关注当下的重点,善于从各种矛盾中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地学习提高自己,善于思考主流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千万不要被过去的教条所束缚。
著名嵌入式专家火哥认为,当前阶段嵌入式技术的重难点有三个方面:
1. 以C/C++语言为主的编程能力。
原本C语言编程也不是啥门槛性的大问题,但是因为国内大部分电子信息专业都是以C语言入门,然后选用的国产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代码风格不规范,这就人为地给入门菜鸟创造了门槛。但是只要肯花时间下功夫,学习豆瓣上推荐的几本国外经典的C语言教材,进而学习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等计算机基础知识,多练习多写代码来熟练编程技巧,火哥相信这个不会是大问题。
C++方面,以前做单片机,做RTOS的老嵌入式工程师可能基本上都是写C程序,用不上C++。但是现在基于Linux系统的嵌入式开发,重点将会聚焦在复杂业务逻辑应用编程上。在大规模复杂业务逻辑和GUI编程中,使用纯C语言已经力不从心,使用C++开发的嵌入式应用程序的地方将会越来越多。但是C++这个语言本身比较复杂,不能强求像C语言那样掌握95%以上的特性,C++总会有很多语言特性用不上或者不熟练,需要找到合适的项目,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再回头看书巩固,循序渐进。熟练掌握C++会需要较长的时间,目前一般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面向过程,面向对象编程的编程方法,多用智能指针,复杂的模板编程能看懂就行,不要求掌握所有奇巧淫技。
2. 对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相关问题的掌控能力
这一块知识算是计算机基础理论上的难点,虽然相关书籍资料已经汗牛充栋,商业级的Linux内核源代码也能从网上下载,但是要啃下它还是需要耐心。很多做单片机裸机,RTOS开发的嵌入式工程师无法进入Linux开发的世界,多半也是因为Linux操作系统确实有一定难度。对这一块知识,其实并不要求你掌握Linux内核每行源码(这是不可能的),也不要求你能够独立写出一个复杂的产品化的操作系统(也不现实),但是操作系统底层和计算机体系结构基本的工作原理和机制还是要搞清楚,要知道操作系统大概做了什么,是如何处理你的API调用的。
火哥知道这是一块硬骨头,但事在人为,有了这么多资料和实验资料的今天,肯花时间,有耐心,也不应该是大问题。
3. 业务应用能力
为什么我们需要做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因为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不同业务场景需求进行裁剪和定制。说到底,业务才是嵌入式系统真正的命根子,不同业务方向嵌入式工程师薪资差异可能会比较大(当然在少数公司,开发操作系统也属于他们的业务)。在企业有话语权有地位的嵌入式工程师所掌握的业务技能一定和企业当前盈利的业务方向高度匹配,充分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
当前嵌入式软件工程师要想提高收入,一定要跟着主流有盈利能力的业务走,提升相关的业务应用技能。当然很多细分业务,不去相关的企业是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的,热门业务相关的高级资料也不是能够通过网络和入门培训视频轻易获得。所以说当前阶段的业务门槛才是嵌入式在不同领域的真正门槛。学会自己分析,把握当前主流前沿的业务方向,有的放矢地学习提升自己,让自己掌握的知识发挥最大的“钱”力。
著名嵌入式专家火哥分析了嵌入式领域的现状和重难点之后,那么嵌入式工程师调整自己的学习和职业方向,有以下三点:
1. 不用过于纠结硬件门槛与寄存器配置
毛选《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的背后要搞清楚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处理问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同理,在当前的嵌入式学习和开发中,硬件门槛与寄存器配置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而是影响你解决问题众多次要矛盾之一。真正的主要矛盾是应用业务开发,是对操作系统工作流程的掌控,让操作系统能够很好地支持和配合应用业务实现系统的功能。
那么对待硬件和寄存器配置,固然还是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分析和解决相关的问题,但是不要把太多时间花在硬件原理和数据手册寄存器的学习上,否则这将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火哥认为硬件相关问题,嵌入式工程师能把大概定位出来,交给专业的硬件工程师处理就行。这点对硬件知识的要求只需要懂得教科书上基本模拟和数字电路知识就行,相对于自己独立设计硬件电路,通过各种标准认证的要求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
2. 不能把编程仅限于嵌入式端
目前的嵌入式复杂业务应用编程和PC端,服务器应用编程的界限其实越来越模糊。嵌入式端应用编程除了某些时候需要利用一些平台特有的硬件和驱动特性,来提升和优化程序性能之外,大部分的工作也是堆业务逻辑代码,只是在不同平台上堆业务代码,用不同的编译器编译而已。
从编程的角度考虑,就不要把编程范围仅仅限制在嵌入式端,在以应用业务为中心的前提下,可以主动尝试开发PC端,服务器端甚至web端的应用程序,还可以把在PC端,服务器端编程用到的新技术因地制宜地移植部署到嵌入式端,做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同时也把自己的职业道路越走越宽。
目前,嵌入式端也引入了python编程搭建整套自动化测试系统,很多嵌入式端的测试用例也是用python编写的。很多做STM32, RTOS开发的嵌入式工程师,也不仅限于嵌入式端编程了,因为他们开发的产品很多需要通过物联网接入到云端服务器,有时候他们也要兼顾一些云服务器的应用业务逻辑以及云端和嵌入式端通信协议开发的工作,不再是以前传统意义上的嵌入式开发工程师。
按照这个发展潮流和趋势,火哥可以预言,未来的对嵌入式工程师的技能要求将会弱化硬件技能,在有扎实的操作系统基本功前提下,以业务导向的应用编程为核心,有云端服务器到嵌入式终端的端到端垂直开发能力。
3. 跳槽的时候要有业务升级意识
最后就是要有目的地跳槽,不只是考虑薪资问题,更要考虑下一份工作能接触到的业务知识是不是主流赚钱的业务,未来有没有赚钱的盈利模式,能不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平时多关注招聘网站的需要,看看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业务提供的招聘需求是最多的,要敢于和打价格战,不赚钱的业务和公司说再见,及时跳坑。不要把时间耗在了重复性基础性工作(比如火哥鄙视的万年嵌入式点灯,spi,i2c开发)和不盈利的业务上。
有这样一个问题:扫大街重不重要?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城市,这是份至关重要的工作。想想看,如果北京上海纽约东京这样的大城市一个月没有人清扫,试想想会出现什么后果。试想想会有多少瘟疫流行,又会有多少人会死于非命。遗憾的是,对于这么重要的一份工作,许多国家都没有给出一个好的报酬,城市的保洁员往往只能得到最低的薪水。
你可以说一万个“不合理”,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你也可以争取做国会议员,建立新的法案去改变这种这种不合理,但最后你会发现自己无功而返。
“就这么多钱,你干不干;你不干,大把的人干。”简单的说:是因为保洁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太容易被替代。
做工程师也一样,不仅是IT领域,其他任何领域都一样。如果咱们不具备特殊的技能,就是说,没有一技之长,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梦想得到和别人不一样的待遇呢?同样一件事,我请个月薪3000元的新毕业生就能够做,我为什么要花1W5, 2W去请一个七八年工作经验的人呢?我傻吗?我钱没地方烧吗?
有许多朋友,大学毕业六七年了,面试的时候问他的技术特长是什么,有的理直气壮,有的甚至还犹豫了半天,才说出来:“C语言”、“Java语言”!试想想,“xx语言”好的人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在北大青鸟培训个十七八个月,是不是“xx语言”会足够强,咱们和他们比有什么优势?
对于自己的优势,这些朋友表达不出来,或者不准确。说白了,就是平时在这方面思考得太少了,因此,自己给自己引导得太少了,几年的功夫,一直随波逐流了。
要搞技术,从走出大学的第一天起,甚至在大学毕业之前,就要清楚,自己的“一技之长”究竟应该建立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奋斗和努力的方向,进而才有机会把握自己命运,主张自己的价值。
仅仅就嵌入式开发而言,咱们来看看怎么做这个选择。
首先,我们宏观上看看这个领域一般是怎么划分职责的。
产品经理:公司做什么样的产品、在什么时间能够赚多少钱,产品经理必须准确定位出来,否则整个公司都在瞎忙乎。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准确的产品定义。
项目经理:整个产品的QCT。产品定义与产品的商业计划确定以后,关键就在于产品的实现。项目经理的职责在于控制、协调、执行好产品的开发,使产品准时上市(T),同时满足公司的质量标准(Q)和成本要求(C)。
技术专家:产品需要某个功能,它属于自己负责的领域,技术专家必须给出技术方案,指导该功能的实现,保证该功能的实现满足产品的QCT。
系统构架师:负责产品整个系统的构架和实现方式。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产品开发的效率。构架师往往还必须考虑开发成果的复用。
软件工程师:交付功能块的代码,保证质量、工期和效率。保证自己交付的代码有效的实现了要求的功能,bug少,容易维护。
接口工程师:协调软件部门与其他部门、以及外包单位之间的互动,保证产品开发的QCT。
开发环境工程师:保证开发工具、纠错工具等开发环境的质量,保证团队的效率。
开发流程改善专员:紧盯组织内外部的协作、保证开发流程的顺利实施、领导开发流程的改善,改善组织的开发效率。
测试工程师:负责产品的验证。开发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产品的定义,是否符合业界的标准,保证产品的质量,并且不断提高测试的效率、缩短测试周期。
质量专员:负责产品的质量和流程的质量,应对与总结产品出厂后的质量问题,并通过流程改善来杜绝同类性质问题的重复发生。
部门经理:调配部门的资源保证公司所有产品的QCT;招聘、培养员工以保证部门具备足够的能力满足公司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里罗列了一大堆堆教科书里头写了一万遍的角色。可是,咱们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角色?要成为这样的角色,到底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技能,或者“一技之长”,咱们仔细的研究过吗?仔细的研究了以后,针对咱们自己仔细的规划过吗?仔细的规划过了,咱们随机应变的执行过吗?
如果都没有,那么,老不给咱们涨工资,咱们有次没次的跳槽,能跳好吗?
搞技术,人生无非是如下的五条出路:
07
嵌入式Linux进阶流程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