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没有上过冰雪的一年,对任何一个车圈打工人来说,都是不完整的。
当然,这句话如果改一个表述方式也同样成立。比如,没有和冰雪运动、尤其是四年一届冬奥会挂上钩的汽车企业,毫无疑问将会错过“一个亿”。
毕竟,如今的奥运会,已不再是一个单纯展示友好,单纯竞技比拼的场合,它还是展示科技实力和技术进步的绝佳舞台。这一点,显然在最近的北京冬奥会上已经凸显得淋漓尽致了。
从可以遥控调整躺卧角度的床,到可以由机器人炒菜、调制鸡尾酒的餐厅;从能够快速抓拍高速运动每一帧细节的“猎豹”,到能够测量体温的创可贴。北京冬奥,向人们展示了科技可以事无巨细地,为人们未来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可能性。
而这样一个引发全球关注的舞台,怎么可以少了汽车的身影?
是的,冬季奥运会已经同样成为了汽车企业竞技的一方赛场。我所说的可不止于签约一些金牌运动员做代言人,展示企业形象而已的营销行为。更有目标的车企们所做的,是以科技之力为人们构建未来出行蓝图,更展示企业自身产品战略与技术实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车企与冰雪项目的结缘,似乎也同样充满了竞争的意味,同样能令人大呼精彩
能源形式之争
尽管丰田“极不情愿”地开始积极投身电动汽车的星辰大海了,但对于一家战略定力十分充足稳健的企业而言,氢燃料电池必然是不能放弃,不愿放弃的。而冬奥会,显然是氢燃料电池一个绝佳的舞台。
对于本届誓要将环保理念贯彻到底的北京冬奥会而言,选用比赛配套用车,首先就已经排除了热效率无法突破,且排放性能无法保证的内燃机汽车。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纯电动车显然也并不是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下,可以被用于不能出现差错的奥运工作车的首选。因此,此前一直被纯电动车压一头的氢燃料电池车,成为了一个更好的选择。
本届冬奥会,丰田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地使用了FCEV “第二代MIRAI”车型,甚至还专门为这次的冬奥会,开发了一款中型商务车“柯斯达氢擎”。
相较2014年发布的第一代MIRAI车型而言,2021年发布的这款第二代MIRAI车型,采用的是全新的燃料电池堆。因而在更小的体积下,带来了更好续航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只排放水的能源形式,真的更符合冬奥会环保的理念。
不过,氢燃料电池车的高效率如何来衡量呢?我们可以通过丰田首款国产氢动能汽车柯斯达氢擎为例。这款中型的商务车动力系统,由 74kW 氢燃料电池和 70MPa 高压储氢系统组成。其电池箱储存8KG的氢气,即可实现600公里的续航。
是的,对于能够搭载10多个人的中型商务车来说,这样的能量效率,显然足以令人满意,更遑论车体更小,重量更轻的第二代MIRAI的效率了。因此,只要搭配上足够方便、安全的补能措施,未来氢燃料电池车的舞台显然并不止于冬季奥运会的赛场。
更好的消息是,在这一次的北京冬奥会上,氢燃料电池车的供应者并不仅限于丰田。包括北汽集团、宇通客车、吉利星际客车等中国品牌也同样承担了冬奥会的工作用车任务。显然,在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形式之争中,中国车企同样有机会再次如纯电时代一样,抢占先机。
智能驾驶之争
除了能源形式,在如今这个时代,汽车的智能化版图中,最重要的就是智能驾驶辅助,以及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了。如果说在氢燃料电池领域,丰田、现代这样的外国品牌依然还能站到领跑的位置,那么在智能驾驶方面,中国车企的步伐,要走得更快一些。
在冬奥之前,智能驾驶的天花板是谁?显而易见,搭载了华为技术的极狐阿尔法S和智己汽车的L7,可以承担起全路况复杂场景下的,干预极少的智能驾驶辅助的任务。但可别忘了,研发智能驾驶技术,甚至自动驾驶技术的国内企业可远不止华为、北汽和智己。
在本届冬奥会的火炬传递过程中,一个来自百度的“汽车机器人”成为了火炬的“接力手”。在北京首钢园的一段800米长的火炬接力路线中,这款具备L5级自动驾驶能力的产品,实现了全球首次无人参与的火炬接力过程。
在这样的传递过程中,不论是AI技术,还是激光雷达的探测技术,又或者是通过高带宽、低延时的5G网络实现驾驶者的远程操控,以及可以360°观察车身周边的路况的摄像头技术,都让其足以完成这一段800米的,有如里程碑般的火炬传递任务。
与此同时,在火炬传递的过程中,在汽车机器人“火炬手”身后的,还有两辆基于北汽极狐阿尔法T改装的百度Apollo第五代Robotaxi——Apollo Moon。
可以看出,百度在此次奥运火炬传递仪式上所展现出的,不仅仅是百度在智能汽车研发领域的重要成果,更是面向未来的,参与更智能汽车机器人研发的雄心与实力。
材料与空气动力学之争
能源与智能,已经是汽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与路径,但永远别忘记,汽车最重要的功能是载人与载物。而更好的材料科技,不但能使得汽车持续向轻量化的方向发展,让燃料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可以带来更为坚硬的车身,提升驾乘者的安全性。
就在近日,传出了浙江打造了一条最高时速有望达到150km/h的高速公路的新闻。而在冬奥赛场上,有一项运动需要让运动员以最高时速160km/h的速度进行比赛。这项运动就是——雪橇。
早在2018年,宝马就开始为德国的雪橇代表队研发备战北京奥运会的参赛雪橇了。可不要以为这种雪橇仅仅只是一个类似于梭子式的,能够承载运动员在冰道上快速滑行的工具。事实上,这其中蕴含的科技含量,一点不比造一辆车小。
首先,它应该是最大化地符合空气动力学需求的,也就是需要更低的风阻系数。因此,更好的结构和更轻量化的雪橇壳体,是保障运动员能够获得更高行驶速度的基础。同时,在高速运动中,难免会有运动员因操作不及而与冰道的两侧发生撞击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尽可能轻量化的同时,雪橇还需要保证足够的强度。
而对于擅长制造运动型汽车,更热衷于挑战风阻,调试底盘和应用碳纤维材料的宝马,无疑是制造雪橇最合适的厂商。其实,这并不是宝马第一次制造雪橇参加冬奥了。早在2014年的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上,宝马在北美的团队,就已经为美国队设计过全部的比赛用雪橇,并帮助美国队夺得了那一届赛事的银牌。
当然,材料与空气动力学之争,如果仅仅只有宝马,显然就太无趣了。事实上,这一次中国队也用上了国产的高科技雪橇。而我们自己的雪橇,则是由中国航天团队与一汽红旗联合研发而成。
这款国产的雪橇车,采用的已不止是普通的碳纤维材质,而是符合航空等级要求的T800碳纤复合材料。通过这种材料的应用,可以使雪橇车在零下40°C的环境下,不会因寒冷而发生任何形变。抗冲击与压缩强度达到350兆帕,实现每平米3.5吨的承重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设计,这款国产雪橇车的风阻系数比同类产品更降低了8%,有望在实际比赛中,提高0.3-0.5秒的成绩。这对于速度极快且成绩相差极其微弱的雪橇比赛而言,在单纯的运动技术之外,提供了最大化的器材与科技的帮助。
对于未来的汽车工业发展而言,全方位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而不论是能源、科技,还是材料、空气动力学而言,各家车企也已经完全站到了一个全新的起跑线上。
冬奥会,作为这些新技术的展示平台,仿佛是一个全新的发令枪一般,而当这些尖端的技术脱离开奥运这个舞台,真正进入更多人的日常出行生活中之后,显然汽车工业的一个新时代,也将就此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