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徽介绍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徽整体设计图案以西交校徽的圆形内嵌齿轮为基础结构,共24齿,寓意一年24节气、一日24小时,象征继往开来、与日俱进,以西交创新港校区主楼为中心背景,采用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作为连线元素,如大鹏展翅高飞,寓意学院发扬西迁精神,担当国家使命、引领创新驱动,一飞冲天!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
最早从事半导体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1959年)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国家重点学科
教育部“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2004年)
教育部等六部委批准筹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2015年)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
院长:耿莉 教授
2020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筹划“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2021年10月经专家组论证、校长办公会通过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西安交通大学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旨在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做出重要贡献。建立功能完备的集成电路材料、器件、工艺、测试实验室,将西安交通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打造成为我国集成电路领域创新要素集聚的研发高地。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是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是国内最早从事半导体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自1959年设立以半导体物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应用物理”专业以来,矢志不渝发展集成电路相关学科,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2015年7月获教育部等六部委批准筹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传承西迁精神,赓续红色基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为国家集成电路行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而且在集成电路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中国集成电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科建设方面,学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集成电路行业“卡脖子”关键问题,结合集成电路学科发展方向,本科设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专业设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电路与系统”两个专业;博士研究生按照“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培养。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建设学科、“985工程”建设学科,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博士后流动站。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锻造了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素质硬,兼具锐意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态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58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23人。教师队伍中包括科学院院士2名(双聘),工程院院士2名(1名为双聘),国家特聘教授1名,长江学者2名,国家杰青1名,陕西创新团队1个。同时,为了深入促进产教融合,聘请了近35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及工业界有专长的技术专家担任企业指导教师。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行业骨干人才。培养类型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本科生培养采用大类培养和书院培养模式,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主。近年来获批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 多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本科生及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位居全国微电子行业前列,大部分毕业生均成长为行业骨干,为我国集成电路事业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师生坚持四个面向,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模拟和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视觉和图像信息处理系统集成、数字系统测试和可测性设计、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纳米电子材料与纳电子器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微纳生物芯片等方向。学院拥有系统集成芯片设计及实验平台,数模混合/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平台,电子材料、工艺与器件实验平台。先后建设了VLSI设计开放实验室、SoC设计中心、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实验室、半导体物理和器件实验室、本科生EDA实验室、研究生EDA训练中心等。拥有陕西省微纳电子与系统集成工程中心、陕西集成电路和微纳器件协同创新中心、西安市微纳电子与系统集成重点实验室、西安市特种通信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纳器件工艺实验共享平台等一批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
微电子学院不断拓展新的学生国际交流,鼓励学生赴海外长期交流学习。连续3年获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3项,获批“陕西省微纳电子与系统集成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培养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紧攻关集成电路“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更好地支撑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持续发展,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