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进晶体管:3、2、1纳米新一轮芯片制程中,谁将胜出?有何发展趋势?(干货文章!)

EETOP 2022-01-21 12:09

来源:科技新报(台) 作者:台大电子工程学研究所刘致为教授

随着5G、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科技产业快速崛起,发展低功耗、小尺寸、异质整合及超高运算速度的芯片架构技术,已成为全球半导体制造业者最重要的产业趋势与决胜关键。而跨过5 纳米世代后,未来芯片制程又将迎来哪些白热化的竞争与发展趋势?

在芯片的先进制程竞赛上,自英特尔(INTEL)于2012 年在22 纳米芯片引入创新立体架构的「鳍式晶体管」(FinFET)之后,全球半导体业者都在此基础上进行研发。目前最先进的5 纳米制程,即是采用FinFET 架构来制作。该技术已由台积电(TSMC)拔得头筹,于2020 年成功投入量产。

然而,当未来制程要再微缩至 3 纳米时,FinFET却会产生电流控制漏电的物理极限问题。事实上,三星(Samsung )已于近期赶在台积电之前,发布了最新一代采用环绕式闸极场效晶体管(Gate-All-Around FET ;GAAFET )的全新架构3纳米制程。究竟在新一轮芯片制程的巅峰决战中,谁能最终胜出仍待观察。

由于GAAFET 的芯片架构相比于FinFET,能以更小的体积实现更好的功耗表现,实际可缩减45% 芯片面积、同时降低50% 的能耗。台积电欲持续以FinFET 与三星GAAFET 在3 纳米先进制程领域决战,2022 年绝对是决定胜负至为关键的一年。

而对于众所瞩目的下一代2 纳米制程,台积电也已公开表示亦将采用GAAFET 架构,并藉由导入低维度高电子迁移率材料以及特殊绝缘层材料等,来强化其在先进制程的竞争优势。GAAFET架构俨然已成为下一世代延续莫尔定律(Moore's Law )发展的最佳选项。

浅谈鳍式芯片架构原理与发展

随着摩尔定律(Moore's Law)的发展,从微米(μm)技术节点演进至现今的5 纳米技术节点(图一),以及预计将于2022 年量产的3 纳米技术节点[1],技术节点的数值越小,晶体管密度越高。

过去在平面晶体管(Planar FET)技术发展中,有两项重要的技术突破:一是90 纳米技术节点开始量产的应变硅(strained Si),可提升硅通道的迁移率,增加电流;二是高介电常数/金属闸极(high-k/metal gate),介电层的k 值越大,氧化层电容(Cox)越大,晶体管电流就越大,且可在相同的等效氧化层厚度(equivalent oxide thickness, EOT)下,以较大的物理厚度来降低漏电流。

▲图一、台积电的制程技术节点[1]。

随着传统的半导体尺寸微缩,晶体管的闸极长度(gate length)也逐渐减小。实际上,闸极长度和技术节点的数值是不相等的,且在22纳米技术节点以后,闸极长度会大于技术节点的数值(图二)。随着晶体管的尺寸越来越小,传统的微缩方式逐渐接近其物理极限,单纯依循摩尔定律的尺寸微缩,已无法提供如预期般效能的成长。自22 纳米技术节点(Intel)及16 纳米技术节点(台积电)开始,由胡正明院士团队提出的鳍式晶体管(FinFET)开始被业界所采用,三维晶体管也成为现今先进半导体的主流结构。

▲ 图二、约略估计晶体管技术节点(Technology Node )与闸极长度(Gate Length )。图片来源:台大电子工程学研究所刘致为教授研究团队

晶体管由传统的平面式(图三a)走向三维的立体结构(图三b),因为三面的闸极结构(Tri-Gate)

与鱼鳍十分相似,所以称为鳍式晶体管。鳍式晶体管具有比平面晶体管更大的等效宽度(effective width),可提高元件之电流密度,且其三维之结构可增加通道控制能力,抑制短通道效应(short channel effect)。

三维的鳍式晶体管结构可降低次临界摆幅(subthreshold swing, SS)与工作电压,减少晶体管损耗功率(图三c)。鳍式晶体管已从16 纳米、10 纳米、7 纳米、5 纳米、3 纳米共发展了五代技术节点,为目前的主流元件结构。

▲ 图三、(a)平面晶体管示意图(b)鳍式晶体管示意图(c)电流–电压关系图。[2]

鳍式3 纳米台积电今年量产,未来将采用闸极环绕式架构

台积电于2019 年国际电子元件会议(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宣布于5 纳米技术节点量产拥有高迁移率通道(high mobility channel)之鳍式晶体管[3]。使用高迁移率通道,犹如驾驶跑车,速度更快,使晶体管的效能更佳。图四[4] 为台积电于2021 年国际固态电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ISSCC)中所展示的高迁移率通道鳍式晶体管,由图中可看出高迁移率通道与底部的硅材料具有明显的对比,且皆有清楚的哑铃状结构(dumbbell)。

台积电预计于2022 下半年开始量产3 纳米技术节点的全世代制程晶体管,与5 纳米技术节点相比,3 纳米技术节点的逻辑密度将增加约70%,在相同功耗下速度提升10-15%,或者在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25-30% [1]。

▲ 图四、台积电 5 纳米技术节点的高迁移率通道鳍式晶体管 [4] 。© IEEE

为了进一步增加通道的控制能力与维持短通道效应的抑制,必须改变晶体管之架构。三星、台积电、Intel 已宣布在3纳米技术节点(Samsung )和2纳米技术节点(TSMC 、Intel 20A )将采用闸极环绕式(Gate-All-Around, GAA )的纳米片(nanosheet )结构。 

闸极环绕式晶体管架构原理

闸极环绕式晶体管具有比鳍式晶体管更好的闸极控制能力,在先进技术节点将取代鳍式晶体管结构,晶体管密度也将持续提升。使用GAA 晶体管结构,犹如使用强力水龙头,滴水不漏,使晶体管有效降低漏电流,更加节能省电。

为了增加晶体管的驱动电流,采用通道堆叠(channel stacking)的方法,在垂直方向增加通道数目,犹如建构双层高架桥,在相同占地面积下,可负载更多车流量,使晶体管拥有更高电流并增加晶体管密度,有效提升元件效能。图五[5] 为垂直堆叠纳米片(stacked nanosheets)的结构,可视作将FinFET 旋转90 度并进行垂直堆叠,形成四面环绕式的闸极结构。

有别于FinFET 的通道宽度(D Fin)是由微影制程(Lithography)所限制,stacked nanosheets 的通道厚度(D NS)可藉由磊晶(epitaxy)来决定,因此可精准控制厚度。除此之外,stacked nanosheets 可往垂直方向增加通道层数,在相同的占地面积(footprint)下具有更大的等效宽度(effective width, W eff),提供更大的电流以提升晶体管效能。

磊晶(epitaxy)技术除了可精准决定stacked nanosheets 的通道厚度外,也可以控制通道与通道之间的距离(suspension thickness, T sus),不会像FinFET 增加占地面积,且可以透过降低T sus的方式来减少元件的寄生电容(parasitic capacitance)。

▲ 图五、鳍式晶体管(FinFET)与垂直堆叠纳米片(Stacked nanosheets)之比较 [5] 。© IEEE

三星率先在2018 IEDM国际会议上宣布以Multi-Bridge-Channel FET (MBCFET )之GAA 晶体管作为3纳米技术节点之晶体管结构(图六 a,b )[6] ,其中提到MBCFET采用90%的FinFET制程,与现今业界之FinFET制程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MBCFET 顾名思义,结构与多层桥梁相似,实际上和前述的stacked nanosheets 是相同的结构。与FinFET 相比,MBCFET 具有更好的闸极控制,在相同的面积下,也有更大的等效宽度以提供更大的驱动电流,并可依照不同的应用来调整通道宽度,提高电路设计之弹性。

另一方面,IBM 的2 纳米技术节点提出三层垂直堆叠的stacked nanosheets (图六c)[5],其通道宽度为40 纳米、通道高度为5 纳米、闸极长度为12 纳米,并采用底部介电层绝缘(bottom dielectric isolation, BDI),能有效减少漏电流,降低芯片功耗。与7 纳米制程技术相比,预计提升45% 的性能或降低75% 的耗能[7]。

▲ 图六、(a, b)三星3纳米技术节点之MBCFET [6] © IEEE (c)IBM 2纳米技术节点之三层垂直堆叠通道晶体管[5] 。© IEEE

高层数通道堆叠的GAA 晶体管将成未来主流结构

台积电在2021 ISSCC 国际会议上展示三层垂直堆叠的stacked nanosheets 作为2 纳米技术节点之晶体管结构(图七a),可提供更佳的性能及更低的次临界摆幅[4]。Intel 则宣布2024 年将以RibbonFET(垂直堆叠四层的nanoribbons,也与stacked nanosheets 结构相似)作为20A 技术节点之结构(图七b)[8],并将于2025 年以优化的RibbonFET 作为18A 技术节点之结构。

由业界趋势可见,高层数通道堆叠的GAA晶体管为未来晶体管之主流结构。在2020 年超大型积体电路技术研讨会(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 VLSI)中,法国半导体研究机构CEA-Leti 发表了七层的Si GAA nanosheets 晶体管(图八)[9]。

▲ 图七、(a)台积电2纳米技术节点之三层垂直堆叠通道晶体管 [4] © IEEE(b)Intel 20A技术节点之四层垂直堆叠通道晶体管(RibbonFET )[8] 。

▲图八、法国半导体研究机构 CEA-Leti发表之七层垂直堆叠硅通道晶体管[9] 。© IEEE

由硅到锗硅等晶体管通道材料发展

目前已发表的GAA晶体管,通道材料大部分以硅(Si )为主,为了增加电路的运作速度,必须提升晶体管的驱动电流(垂直堆叠通道电流的总和),除了往垂直方向增加通道数目外,采用高载子迁移率(mobility )的材料作为晶体管通道可进一步提高晶体管的驱动电流,例如锗(Ge )、锗硅(GeSi )、锗锡(GeSn )等新四族材料,具有优于硅的电子及电洞迁移率,并且与现今业界的硅半导体制程技术有良好的相容性。

台大电子工程学研究所刘致为教授研究团队,于2021 VLSI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八层锗硅N型GAA晶体管(8 stacked Ge 0.75 Si 0.25 nanosheets )(图九左)[10],拥有极高的通道均匀性。为进一步提高元件的驱动电流,将锗硅通道的锗浓度提升至95%,以提高通道之电子迁移率,并成功展示了世界首颗高效能七层锗硅N 型GAA 晶体管(7 stacked Ge 0.95 Si 0.05 nanowires)(图九右)[10],此研究成果也获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Electronics 报导于Research Highlight [11]。

由此可见,高层数堆叠之高迁移率通道GAA 晶体管为未来半导体技术节点的一大趋势。其中磊晶(epitaxy )与蚀刻(etching )为高层数堆叠通道GAA晶体管最重要的两大制程技术,藉由两者的互相优化才能成功制备高效能晶体管。目前台大是业界以外,唯一能研发多层堆叠通道GAA晶体管的大学,也成为学界与业界接轨的重要桥梁。

▲图九、本研究团队发表之(左)八层 GeSi nanosheets [10](右)七层 GeSi nanowires [10] 。© IEEE

P 型晶体管方面,因为压缩应变的锗锡(GeSn)材料拥有比纯锗和硅更高的电洞迁移率,可增加元件之驱动电流,成为通道材料的潜力之一。然而因锗锡材料之能隙较小,元件具有较大之截止状态漏电流(I OFF)以及较小之开关电流比(I ON /I OFF),将造成元件功率耗损过大。此问题可藉由降低通道厚度来改善,随着通道厚度变薄,受量子局限效应(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影响使I ON /I OFF随之上升,因闸极控制能力增强使次临界摆幅(SS)下降。

然而当通道厚度小于5nm 时因表面粗糙散射(surface roughness scattering)的影响,导致载子迁移率降低,故需搭配高堆叠、高载子迁移率之锗锡通道,维持元件之驱动电流。因此研究团队在2021 IEDM 国际会议上发表七层与八层堆叠锗锡极薄通道P 型晶体管(7 stacked and 8 stacked Ge 0.9 Sn 0.1 ultrathin bodies)(图十) [12],以锗锡材料作为高迁移率通道(high mobility channel),优化磊晶(epitaxy)与高蚀刻选择比等向性干蚀刻(highly selective isotropic dry etching, HiSIDE)制程,制备出厚度为3 纳米之极薄通道,有效降低元件之漏电流,且I ON /I OFF为锗/锗锡三维晶体管之世界纪录,此篇论文也获得2021 IEDM 最佳学生论文奖(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图十、本研究团队发表之(左)七层与(右)八层锗锡极薄通道[12] 。© IEEE

台积电、三星及英特尔下一步决战GAAFET

综上所述,高层数(highly stacked )、高迁移率(high mobility ),以及极薄通道(ultrathin bodies )之GAA晶体管将能使半导体芯片效能更高、更省电,进而使先进半导体科技不断进步,为人类带来更好的生活。

接下来,先进制程架构将从FinFET 转进GAAFET,台积电、三星及英特尔在未来5 纳米以下的GAAFET 技术发展上势必也将展开一场白热化的竞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欲在未来半导体霸权时代取得技术领先地位,除了晶圆制造技术上须掌握优势外,系统封装整合技术也是半导体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而在GAAFET 世代之后,是否会有更为创新、可延续莫尔定律发展的新型晶体管结构出现?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 TSMC [Online] https://www.tsmc.com/chinese/dedicatedFoundry/technology/logic

[2] M. Bohr and K. Mistry, “Intel's Revolutionary 22 nm Transistor Technology,” [Online] https://download.intel.com/newsroom/kits/22nm/pdfs/22nm-Details_Presentation.pdf

[3] G. Yeap et al., “5nm CMOS Production Technology Platform featuring full-fledged EUV, and High Mobility Channel FinFETs with densest 0.021μm2 SRAM cells for Mobile SoC and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pplications,”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pp. 879-882, 2019.

[4] Mark Liu, “Unleashing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2021 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ISSCC), Plenary Session 1.1, 2021.

[5] N. Loubet, “Enablement of Next Generation High Performance Nanosheet Transistors,”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Short Course 1, 2020.

[6] G. Bae et al., “3nm GAA Technology featuring Multi-Bridge-Channel FET for Low Power and High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pp. 656-659, 2018.

[7] “IBM Unveils World's First 2 Nanometer Chip Technology, Opening a New Frontier for Semiconductors” [Online] https://newsroom.ibm.com/2021-05-06-IBM-Unveils-Worlds-First-2-Nanometer-Chip-Technology,-Opening-a-New-Frontier-for-Semiconductors

[8] “Intel Accelerated” [Online] https://download.intel.com/newsroom/2021/client-computing/Intel-Accelerated-2021-presentation.pdf

[9] S. Barraud et al., “7-Levels-Stacked Nanosheet GAA Transistors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IEEE Symposia on VLSI Technology and Circuits (VLSI), TC1.2, 2020.

[10] Y.-C. Liu et al., “First Highly Stacked Ge0.95Si0.05 nGAAFETs with Record ION = 110 μA (4100 μA/μm) at VOV=VDS=0.5V and High Gm,max = 340 μS (13000 μS/μm) at VDS=0.5V by Wet Etching,” IEEE Symposia on VLSI Technology and Circuits (VLSI), T15-2, 2021.

[11] S. Thomas, “Germanium nanowire transistors stack up,” Nature Electronics, Vol. 4, July 2021, 452.

[12] C.-E. Tsai et al., “Highly Stacked 8 Ge0.9Sn0.1 Nanosheet pFETs with Ultrathin Bodies (~3nm) and Thick Bodies (~30nm) Featuring the Respective Record ION/IOFF of 1.4×107 and Record ION of 92μA at VOV=VDS= -0.5V by CVD Epitaxy and Dry Etching,”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pp. 569-572, 2021.
芯片验证培训课程推荐
《零基础学习数字芯片验证入门到实战》 (共99课时,已更新至30课时(含实操代码)!
EETOP EETOP半导体社区-国内知名的半导体行业媒体、半导体论坛、IC论坛、集成电路论坛、电子工程师博客、工程师BBS。
评论
  •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可再生方向转型的今天,风力发电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已成为各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风力发电系统在复杂的环境中长时间运行,对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光耦(光电耦合器)作为一种电气隔离与信号传输器件,凭借其优秀的隔离保护性能和信号传输能力,已成为风力发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件。 风力发电系统对隔离与控制的需求风力发电系统中,包括发电机、变流器、变压器和控制系统等多个部分,通常工作在高压、大功率的环境中。光耦在这里扮演了
    晶台光耦 2025-01-08 16:03 80浏览
  • 故障现象一辆2017款东风风神AX7车,搭载DFMA14T发动机,累计行驶里程约为13.7万km。该车冷起动后怠速运转正常,热机后怠速运转不稳,组合仪表上的发动机转速表指针上下轻微抖动。 故障诊断 用故障检测仪检测,发动机控制单元中无故障代码存储;读取发动机数据流,发现进气歧管绝对压力波动明显,有时能达到69 kPa,明显偏高,推断可能的原因有:进气系统漏气;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信号失真;发动机机械故障。首先从节气门处打烟雾,没有发现进气管周围有漏气的地方;接着拔下进气管上的两个真空
    虹科Pico汽车示波器 2025-01-08 16:51 92浏览
  • 在智能网联汽车中,各种通信技术如2G/3G/4G/5G、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V2X(车联网通信)等在行业内被广泛使用。这些技术让汽车能够实现紧急呼叫、在线娱乐、导航等多种功能。EMC测试就是为了确保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汽车的通信系统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保护驾乘者的安全。参考《QCT-基于LTE-V2X直连通信的车载信息交互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1》标准10.5电磁兼容试验方法,下面将会从整车功能层面为大家解读V2X整车电磁兼容试验的过程。测试过程揭秘1. 设备准备为了进行电磁兼容试验,技
    北汇信息 2025-01-09 11:24 35浏览
  • 「他明明跟我同梯进来,为什么就是升得比我快?」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明明就战绩也不比隔壁同事差,升迁之路却比别人苦。其实,之间的差异就在于「领导力」。並非必须当管理者才需要「领导力」,而是散发领导力特质的人,才更容易被晓明。许多领导力和特质,都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获得,因此就算不是天生的领导者,也能成为一个具备领导魅力的人,进而被老板看见,向你伸出升迁的橘子枝。领导力是什么?领导力是一种能力或特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影响力」。好的领导者通常具备影响和鼓励他人的能力,并导引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前
    优思学院 2025-01-08 14:54 82浏览
  • 一个真正的质量工程师(QE)必须将一件产品设计的“意图”与系统的可制造性、可服务性以及资源在现实中实现设计和产品的能力结合起来。所以,可以说,这确实是一种工程学科。我们常开玩笑说,质量工程师是工程领域里的「侦探」、「警察」或「律师」,守护神是"墨菲”,信奉的哲学就是「墨菲定律」。(注:墨菲定律是一种启发性原则,常被表述为: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最终都会出错。)做质量工程师的,有时会不受欢迎,也会被忽视,甚至可能遭遇主动或被动的阻碍,而一旦出了问题,责任往往就落在质量工程师的头上。虽然质量工程师并不负
    优思学院 2025-01-09 11:48 38浏览
  • 村田是目前全球量产硅电容的领先企业,其在2016年收购了法国IPDiA头部硅电容器公司,并于2023年6月宣布投资约100亿日元将硅电容产能提升两倍。以下内容主要来自村田官网信息整理,村田高密度硅电容器采用半导体MOS工艺开发,并使用3D结构来大幅增加电极表面,因此在给定的占位面积内增加了静电容量。村田的硅技术以嵌入非结晶基板的单片结构为基础(单层MIM和多层MIM—MIM是指金属 / 绝缘体/ 金属) 村田硅电容采用先进3D拓扑结构在100um内,使开发的有效静电容量面积相当于80个
    知白 2025-01-07 15:02 150浏览
  • 在过去十年中,自动驾驶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DAS)软件与硬件的快速发展对多传感器数据采集的设计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仍缺乏能够高质量集成多传感器数据采集的解决方案。康谋ADTF正是应运而生,它提供了一个广受认可和广泛引用的软件框架,包含模块化的标准化应用程序和工具,旨在为ADAS功能的开发提供一站式体验。一、ADTF的关键之处!无论是奥迪、大众、宝马还是梅赛德斯-奔驰:他们都依赖我们不断发展的ADTF来开发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直至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从新功能的最初构思到批量生
    康谋 2025-01-09 10:04 26浏览
  • 本文介绍编译Android13 ROOT权限固件的方法,触觉智能RK3562开发板演示,搭载4核A53处理器,主频高达2.0GHz;内置独立1Tops算力NPU,可应用于物联网网关、平板电脑、智能家居、教育电子、工业显示与控制等行业。关闭selinux修改此文件("+"号为修改内容)device/rockchip/common/BoardConfig.mkBOARD_BOOT_HEADER_VERSION ?= 2BOARD_MKBOOTIMG_ARGS :=BOARD_PREBUILT_DTB
    Industio_触觉智能 2025-01-08 00:06 100浏览
  • 1月7日-10日,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CES 2025)盛大举行,广和通发布Fibocom AI Stack,赋智千行百业端侧应用。Fibocom AI Stack提供集高性能模组、AI工具链、高性能推理引擎、海量模型、支持与服务一体化的端侧AI解决方案,帮助智能设备快速实现AI能力商用。为适应不同端侧场景的应用,AI Stack具备海量端侧AI模型及行业端侧模型,基于不同等级算力的芯片平台或模组,Fibocom AI Stack可将TensorFlow、PyTorch、ONNX、
    物吾悟小通 2025-01-08 18:17 33浏览
  • 根据环洋市场咨询(Global Info Research)项目团队最新调研,预计2030年全球中空长航时无人机产值达到9009百万美元,2024-2030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8.0%。 环洋市场咨询机构出版了的【全球中空长航时无人机行业总体规模、主要厂商及IPO上市调研报告,2025-2031】研究全球中空长航时无人机总体规模,包括产量、产值、消费量、主要生产地区、主要生产商及市场份额,同时分析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市场主要驱动因素、阻碍因素、市场机遇、挑战、新产品发布等。报告从中空长航时
    GIRtina 2025-01-09 10:35 30浏览
  • 光伏逆变器是一种高效的能量转换设备,它能够将光伏太阳能板(PV)产生的不稳定的直流电压转换成与市电频率同步的交流电。这种转换后的电能不仅可以回馈至商用输电网络,还能供独立电网系统使用。光伏逆变器在商业光伏储能电站和家庭独立储能系统等应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光耦合器,以其高速信号传输、出色的共模抑制比以及单向信号传输和光电隔离的特性,在光伏逆变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确保了系统的安全隔离、干扰的有效隔离以及通信信号的精准传输。光耦合器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由于其低功耗的
    晶台光耦 2025-01-09 09:58 29浏览
我要评论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