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U”非DPU

陌上风骑驴看IC 2022-01-20 07:56

欢迎关注软硬件融合公众号:


编者按

很多公司都号称自己做DPU,例如:

  • 有把基于FPGA的加速卡方案称之为DPU的;

  • 也有把增加了网络加速的智能网卡称之为DPU的;

  • 甚至有把增加了加解密、压缩等功能的增强型存储控制器称之为DPU的。

DPU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到这里,事情已经让大家眼花缭乱了。那么,到底什么是DPU?这里我们给出三个层次的标准:

  • 第一层,帮助CPU减负。CPU的协处理器,把一些通用的任务卸载并加速。

  • 第二层,支撑CPU工作的基础设施处理器。是否能够作为云基础设施处理器,融入IaaS等相关软件服务,隔离基础设施层和业务应用层,把DPU变成一个宏服务支撑平台,支持CPU和GPU侧的上层客户的云应用;

  • 第三层,跳脱束缚,独立的算力解决方案。是否真的做到算力(数量级)的显著提升,形成数据中心甚至云网边端融合的整体算力解决方案,与此同时,算力足够灵活可编程可驾驭。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



1 不同视角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演进

1.1 硬件加速的视角

CPU性能不够,因此需要硬件加速。这句话就像1+1一样简单明了,但当要真正做硬件加速的时候,会发现问题其实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数据中心的算力需求一直在增长,但CPU的性能瓶颈了,因此我们需要有个平台,来帮助CPU承担绝大部分算力的压力,而让CPU专注于应用层算力需求虽然不大但非常高净值的工作。承载这个艰巨任务的平台,就是我们的DPU(姑且称为DPU吧,虽然这个名称不够准确)。计算任务从CPU卸载到DPU,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下阶段划分,只是说明趋势,不代表一定是如下所描述的每个阶段的严格清晰划分):

  • 第0阶段,卸载0个任务。起始阶段,所有的事情都是在CPU侧完成,外部只是一个网络接口卡。

  • 第1阶段,卸载1个任务。网络遇到问题,网络卸载,成为智能网卡。分布式远程存储遇到问题,卸载存储,成为智能存储卡。同样的,要是本地存储也需要做一些额外的处理,可以增加一张本地存储卡(注意,不是存储控制器)。例如,AWS Nitro的VPC卡、EBS卡、本地存储卡就分别承担上述三个功能的卸载。

  • 第2阶段,卸载2-4个任务(非严格定义)。CPU的功能任务不但卸载,还需要卸载的功能集成到一个平台。比如把最底层的网络、存储、虚拟化和安全四大类功能从CPU侧卸载到DPU中。

  • 第3阶段,卸载5项以上。更准确的说,是把整个系统栈里能够卸载的任务都尽可能的卸载到DPU中。这里可以给出卸载的一个更加通用的标准:①性能敏感,占据较多CPU资源;②广泛部署,运行于众多服务器。当整个系统栈都尽可能进行卸载加速之后,IPU的名称要更准确一些(IPU,基础设施处理器)。

  • 第4阶段,不但全量卸载,还需要均衡和弹性。卸载下来的任务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形成弹性的基础设施支撑平台。或者说,需要把IaaS的服务融入到DPU中,并且这些服务的业务逻辑需要仍由云服务提供商CSP的软件工程师负责定义,并且能够很好的支持多租户、微服务、一致性等云的高级特征。

1.2 I/O优化的视角

传统异构计算的问题

异构加速的实现架构通常是CPU+GPU/FPGA/DSA,主要由CPU完成不可加速部分的计算以及整个系统的控制调度,由GPU/FPGA完成特定任务的加速。这种架构面临一些挑战:

  • 可加速部分占整个系统的比例有限,例如加速占比为80%,则加速最高不超过5倍;

  • 数据在CPU和加速器之间来回搬运的影响,加速比率打了折扣,有些场景综合加速效果不明显;

  • 异构加速显式的引入新的实体,计算变成两个或多个实体显式的协作完成,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复杂度;

  • 虽然GPU相比CPU性能提升不少,但是相比DSA/ASIC的性能,还是有显著的差距;而DSA/ASIC的问题则在于,无法适应复杂场景对业务灵活性的要求,导致大规模应用成为巨大的门槛;

  • CPU+xPU架构,是以CPU为中心,整个IO路径很长,IO成为性能的瓶颈。

基于I/O的优化

这里我们给出来两个概念,基于传统“协处理器”概念,我们扩展出“基处理器”的概念:

  • 协处理器:挂在CPU旁边的协助CPU工作的专有处理器,例如GPU、TPU等算是协处理器。

  • 基处理器:在CPU之下,支撑CPU和协处理器的工作的基础设施处理器。如智能网卡、DPU/IPU。

如图所示,I/O的视角看CPU的加速,大概有四个类型:

  • 第一类,协处理器。传统的异构计算架构都是作为CPU的协处理器的方式,随着I/O的数据量增速超过CPU计算的增速,CPU的计算能力和I/O处理能力都成为所有性能瓶颈的本质原因,基于CPU为中心的架构需要变革。有一些PCIe P2P的技术,例如NVIDIA的GPUDirect,可以缓解一部分性能问题,但没有改变问题的本质。数据交互依然要跨两条PCIe串行总线;并且输入输出两次跨越,对PCIe的带宽要求也是翻倍的。

  • 第二类,用基处理器给协器做旁路。通过DPU卸载一部分CPU的工作之后,数据可以有部分Bypass,能够减轻CPU一半的压力,并且提升I/O带宽的同时降低I/O延迟。

  • 第三类,只有基处理器。这样,整个I/O路径就要简单直接许多,整个计算可以看做是基于数据流Datapath的不同Stage的处理。从网络到应用,再从应用到网络。

  • 第四类,所有处理在基处理器完全。通过运行于CPU的控制面和慢路径,定义好之后,绝大部分数据流量的处理都在基处理器中就可以完成,不需要进CPU。

1.3 虚拟化Host和Guest分离的视角

上图概要的介绍的计算机虚拟化的三种资源类型和三种虚拟化类型。CPU和内存的虚拟化通过CPU的“加速机制”支持,需要额外独立芯片平台支持的加速主要是I/O设备的加速。

上图可以简单的说,虚拟化卸载加速,就是把整个I/O栈,整体下沉到硬件的过程。

从虚拟化的角度,最开始我们是要把I/O设备加速,这样,VM要直接访问I/O设备,就需要VT-x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端的PCIe SR-IOV的支持。然后呢,所谓卸载的设备,其实只是个设备呈现给上层软件的接口而已。在设备之下,有后台的I/O类的处理任务,比如网络VPC、存储EBS客户端这些任务。也就不得不跟着虚拟设备接口一起下沉到硬件。同时,我们也实现了这些网络、存储类任务的卸载加速。

可以说I/O模拟设备、I/O任务、虚拟化的下沉是“三位一体”的。

1.4 总结

总结一下,不管是从硬件加速的视角,I/O路径优化的视角,还是虚拟化的视角,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演进,最终都殊途同归,指向了一件事情:

  • 需要有一个基处理器,来承担整个卸载加速的平台化解决方案。

  • 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支撑IaaS层的各类云服务,(用AWS举例)如各类EC2、VPC、网关、防火墙服务、网络LB、本地存储,分布式存储、可信计算、“零信任”等等。

  • 能够做到基础设施层和业务应用层隔离。

2 狭义DPU

2.1 DPU的定义

DPU要实现业务和基础设施分离

DPU的创新最开始是AWS做的,最原始驱动力就是以整个虚拟化架构的一些挑战开始的:

  • 一方面是虚拟化的开销越来越大;

  • 另一方面,是因为基础设施和业务处于同一个计算平台,基础设施的性能突发会干扰业务的性能稳定度;

  •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安全访问,宿主机侧管理具有业务虚机等的所有权限,运维管理的一些误操作,以及宿主机OS的一些漏洞被攻破后,黑客不但可以破坏宿主机,还可能导致用户的数据安全风险。

业务和基础设施分离,可以做到:

  • CPU资源完全交付,整体成本降低,CPU资源可以卖更多的钱;

  • 此架构虚拟化开销非常小,可以支持虚拟化“嵌套”(比喻,严格来说不是嵌套),在业务CPU部署企业级虚拟化系统,方便传统客户轻松上云;

  • 基础设施和主机侧系统完全物理隔离,主机侧独立安全域,安全访问;

  • 能够兼顾物理机和虚拟机两种技术架构的优势;

  • 此架构可以支持把服务器部署在私有云场景,然后由公有云运营商统一运维,统一了公有云和私有云运维;

  • 等等。

DPU需要支持基础设施层的性能敏感任务的卸载加速

基础设施层的任务主要有四类:

  • 第一类,虚拟化。虚拟化需要在Host CPU侧存在一个轻量的Hypervisor Agent,然后在DPU支持Hypervisor、呈现给Host的设备管理、设备迁移等。

  • 第二类,网络类任务加速。网络类任务在云场景,主要是用来做租户隔离的虚拟网络,如NVGRE和VxLAN协议处理等,以及支持网络vSwitch相关的软件应用。网络类的任务处理非常消耗CPU资源,因此必须要通过硬件加速。为了支持一个更加可编程的网络平台,还需要引入硬件级别可编程的技术。例如Intel在IPU中集成了Barefoot PISA架构网络处理引擎,能够实现ASIC级别性能的同时,能够支持P4的编程。

  • 第三类,存储类任务加速。需要支持本地存储和远程分布式存储,集成存储客户端相关处理逻辑。存储对性能和延迟敏感,需要高性能网络和存储处理加速。

  • 第四类,安全类任务加速。安全是多方面的,网络安全类场景和存储数据安全也是安全的范畴,此外还有业务虚机权限保护、可信根和隐私计算等。

DPU要融入IaaS等上层服务

最重要的,DPU的加速方案,要能够把IaaS层的各类云服务融入DPU中。IaaS的主要服务有(用AWS举例):

  • 要融入各种类型的EC2云主机的支持,EC2的类型有:通用型、计算优化型、内存优化型、异构加速(GPU/FPGA/DSA)型、存储优化型。

  • 要支持IaaS层网络类服务,如VPC、网关、防火墙服务、网络LB。

  • 要支持本地存储,分布式存储EBS等。

  • 等等。

2.2 几个常见的误解

加速卡不是DPU

通常的加速卡是在协处理器的位置,一般只完成单个功能的加速。只做到了帮助CPU减负,但这远远不够。如果加速卡可以算DPU,那么GPU、FPGA和AI类的处理器,其功能远强大于普通加速卡,都算DPU了。

这样的定义肯定是不合适的。

SmartNIC不是DPU

SmartNIC也和DPU一样:在基处理器的位置,连接CPU和GPU的接口是PCIe,然后再通过网络接口连入数据中心网络。从物理外观上,两者是有一定相似性。可以说,DPU是从SmartNIC演进过来的,但演进之后,两者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

  • 智能网卡首先是聚焦网络加速,如果加入了存储相关的处理,为什么不能叫智能存储卡?当然还有加入了虚拟化、安全等其他功能的时候,又该怎么称呼呢?

  • 另外,从名称可以看出,智能网卡依然是网卡,依然是一个I/O Device的定位。把自身当做基于CPU的整个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由CPU core、 内存和IO设备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存在。而DPU的定位,则是把CPU和DPU当做是两个独立系统之间的交互协作。

这样大相径庭的定位,使得产品和架构定义会有非常大的差别。给用户的体验也会完全不同:

  • 智能网卡只能做到帮助CPU减轻压力,但CPU侧软件仍要直面整个系统的复杂度;

  • DPU要做到业务应用和基础设施分离,CPU侧的应用完全对底层系统无感。

PCIe Switch + NIC不是DPU

上图说的是,由于数据量大于计算量之后,整个计算的模式就从计算驱动变成了数据驱动。这样,DPU成为整个服务器架构的核心器件。

但是,如果把DPU简单理解成一个数据流的路由或交换则是不对的:

  • 首先,这样的系统非常复杂,涉及到CPU、DSA、DPU和DPU多个独立芯片之间的完全显式的交互,谁来控制?就一个CPU+xPU的异构计算已经足够复杂了,还这么多处理芯片放一起,把复杂度更抬高了至少一个数量级。并且把复杂度度都交给软件,系统难以驾驭,也抬高了系统落地的门槛。

  • 第二,DPU不仅仅是交换,不仅仅是设备接口,DPU本身是要承担很重要的任务加速。DPU作为CPU的集成加速平台,完成众多任务的卸载和加速。

  • 第三,还需要考虑如何融入IaaS服务的问题,IaaS服务最终放在哪里?

  • 第四,业务和基础设施隔离如何做?

存储控制器不是DPU

DPU是数据中心IaaS层服务的承载平台,即使只关注存储类服务,存储控制器仍然无法承担DPU的作用。

传统的观点认为,模块或层次之间的调用,是在模块内部封装复杂的功能,然后给外部提供简单的访问接口。但是,站在整个全局的角度,这就产生了如上图的问题。上图是以RocksDB为例的存储的整个系统栈,在这个系统栈里有三层虚拟化:SSD内部的FTL地址映射、系统层的文件系统、应用层软件的地址管理。三层虚拟化有点冗余,还会影响到存储的延迟。所以,行业开始流行ZNS存储,就是存储控制器只完成简单的控制,然后把SSD块的管理交给软件,实现软件定义存储。

如果只考虑个体,不考虑整体,会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 会产生很多冗余和浪费;

  • 如果个体的功能存在问题,会拖累整个系统。云计算需要高可用,一旦出问题可能只能“带病”运行,给运维和用户体验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存储控制器位置不对(DPU在服务器的入口处),定位也不对(云计算系统的发展,系统存储控制器更加简单稳定,而不是更加复杂)。

DPU要实现:

  • (数据中心范围的)集中决策;

  • (分散到各个服务器的)分布执行;

  • (完全用户掌控的)软件定义;

  • (接近ASIC极致性能的)硬件加速。

3 广义DPU:整体算力解决方案

3.1 跳脱CPU的束缚

CPU、GPU和DPU,既相互协作,又相互竞争。按照互联网的法则:得入口者得天下。传统的观点认为,DPU是CPU的任务卸载加速。按照软硬件融合演进的观点:DPU/IPU成为数据中心算力和服务的核心,而独立CPU/GPU则是DPU的扩展。

我们详细讲解一下:

  • 小系统。DPU自身是包含CPU、GPU、FPGA、DSA、ASIC等各种处理引擎的一个超大的SOC。本身就能处理所有的任务。在一些业务应用层算力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最小计算系统的独立的DPU就能满足计算的要求。

  • 中系统。DPU+CPU。在一些场景,业务应用层有更高的算力要求,或者必须业务和基础设施分离。这样,DPU+CPU的中等计算系统能够满足此类场景需求。

  • 大系统。DPU+CPU+GPU。例如AI训练类的场景,例如一些应用需要加速的场景,并且需要业务和基础设施分离。这样的时候,DPU+CPU+DPU的最大就成为必须的选择。

最后,上图是Intel认为的数据中心未来架构图,在这张图中,IPU成为数据中心中最关键的处理器:

  • 后台的存储服务器和加速器池化服务器采用的是DPU小系统;

  • 通用计算服务器采用的是DPU+CPU的中系统;

  • AI服务器采用的是DPU+CPU+GPU的大系统。

3.2 DPU是更大号的SOC?

当前,很多公司都号称做DPU,那是因为大家把DPU就简单的理解成完成主CPU一些加速任务的一个SOC而已。其实,这种认识还非常的初步。在这个概念下,DPU其实有点等同于ASIC或SOC的概念了。DPU可以作为一类产品,SOC肯定不能作为一类产品,SOC代表的是很多类产品的统称,甚至SOC可以等同于芯片的概念。

DPU的确算是SOC的一种,但DPU又跟传统SOC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把DPU认为是SOC,可能无法理解到DPU的本质。

站在系统的角度,传统SOC是单系统,而DPU是一个超异构宏系统,即多个系统整合到一起的大系统。传统SOC和超异构DPU的区别和联系:

  • 单系统还是多系统。传统的SOC,有一个基于CPU的核心控制程序,来驱动CPU、GPU、外围其他模块以及接口数据IO等的工作,整个系统的运行是集中式管理和控制的。而超异构DPU由于其规模和复杂度,每个子系统其实就是一个传统SOC级别的系统,整个系统呈现出分布式的特点。

  • 以计算为中心还是以数据为中心。传统SOC是计算为中心,CPU是由指令流(程序)来驱动运行的,然后CPU作为一切的“主管”再驱动外围的GPU、其他加速模块、IO模块运行。而在超异构的DPU系统中,由于数据处理带宽性能的影响,必须是以数据为中心,靠数据驱动计算。

3.3 软硬件融合视角的DPU四个层次

DPU从给CPU减负而来,开始支撑CPU的工作,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计算平台,负担起绝大部分数据中心的计算算力(CPU负责更高价值的计算)。这样,DPU不是一个孤立的器件,需要和CPU、GPU联动,形成数据中心整体的算力解决方案。

DPU承担的事情越多,其功能也就需要越强大,其定位也就越来越不一样。可以把DPU的定位分为四个层次:

  • 层次一,DPU是CPU的任务卸载/加速。CPU性能瓶颈。把网络、存储、虚拟化及安全等任务从CPU卸载到DPU加速,减轻CPU的压力。

  • 层次二,DPU是基础设施,支撑上层应用。DPU成为集成加速平台,既完成基础设施层工作任务处理,也完成部分业务应用的加速,支撑CPU和GPU的应用层工作。

  • 层次三,DPU/IPU是计算的核心。IaaS甚至PaaS、SaaS等云计算核心服务,融入到DPU软硬件。DPU图灵完备,并且是数据的入口。这使得DPU成为核心,而CPU和GPU成为扩展。

  • 层次四。DPU/IPU的本质是超异构计算。算力持续提升,数据中心的超异构计算,DPU是核心承载。基于超异构的复杂计算,需要在极致灵活性的基础上,提供极致的性能。

3.4 DPU的本质:算力,并且必须是可驾驭的算力

这里,我们给出“总算力”的概念:总算力 = 单位处理器算力 x 处理器数量。这个公式非常好理解,一方面是芯片本身的算力要高,另一方面,芯片要大规模采用。没有大规模落地的芯片,性能再高,都是浮云。既无法使整体算力提升,也由于单芯片的一次性成本太高使得其无法商业化落地。

数据中心当前的主力计算平台是CPU,这是因为“越是复杂的场景,对软件灵活性的要求越高”,而只有CPU能够提供云场景所需的灵活性。但很不幸的是,CPU已经达到了性能瓶颈。当前,云计算面临的基本矛盾是:CPU的性能,越来越无法满足上层软件的需要。

AI-DSA架构的处理器,目前还较少形成大规模的落地,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其编程能力的欠缺。算法更新很快,业务逻辑也更新很快,而DSA架构的灵活性还是不能满足业务场景所需的快速演进。如果不能形成大规模落地,那么AI-DSA的价值就难以变现。

(独立ASIC更不用讨论,在复杂场景完全没法用。)

AI-DSA的难以落地,使得行业不得不进行回调,GPGPU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GPGPU的性能,比CPU好,比DSA差;其灵活可编程能力,比DSA好,比CPU差。GPGPU能平衡好性能和灵活性,是一个相对均衡的处理器平台。但是,选择GPGPU只是逃避的问题,并没有本质的解决问题。GPGPU虽然相比CPU性能要好,但受限于架构的原因,也即将在未来3-5年达到性能瓶颈。而上层软件对算力的需求永无止境,这个问题如何本质解决?

业界需要全新的架构和解决方案,而DPU就成为新架构和解决方案的关键承载。这些方案至少要做到:

  • 算力能相比DSA再持续增加,让整体算力的摩尔定律能够延续;

  • 算力必须让用户可驾驭,需要足够灵活可编程能力给到用户。

至少要做到上述两点,才能提供高算力的同时,提供的是可驾驭的算力,才能真正实现总算力的持续显著提升。
(正文完)

更多阅读:
  1. 《软硬件融合》缘起:从CPU、DSA到软硬件融合

  2. “软硬件融合”2021总结:遵循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

  3. 软硬件融合:从DPU到超异构计算

  4. 第四代算力革命:基于软硬件融合的超异构计算

  5. 亚马逊AWS高性能网络技术SRD:用于弹性可扩展的HPC云优化传输协议

  6. 软件定义网络:从Openflow到P4-DSA

  7. 硬件定义软件?还是软件定义硬件?

  8. 直面NVIDIA DPU挑战,Intel推出全新处理器家族IPU

  9. 软硬件融合视角的SmartNIC、DPU和IPU定义

  10. DOCA综合介绍:让NVIDIA DPU更加强大

  11. 软硬件融合的时代(修订版)

  12. DPU/IPU关键价值:云计算的业务和管理分离

  13. 增强的新一代亚马逊EC2,深度理解NITRO系统

  14. 处理器“三国鼎立”:从CPU、GPU到DPU

  15. Fungible:以数据为中心时代来临

  16. 软硬件融合的方法学思考


关注“软硬件融合”公众号,回复“介绍PPT下载相关中英文介绍PPT。


《软硬件融合》最新直播回放: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网址https://aijishu.com/l/1110000000215003


长按扫描二维码或公众号回复“加群”,加入“软硬件融合”技术讨论群:

陌上风骑驴看IC 闲情偶寄,谈天说地,拔草锄地
评论
  • 2024年是很平淡的一年,能保住饭碗就是万幸了,公司业绩不好,跳槽又不敢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板对我们这些员工还是很好的,碍于人情也不能在公司困难时去雪上加霜。在工作其间遇到的大问题没有,小问题还是有不少,这里就举一两个来说一下。第一个就是,先看下下面的这个封装,你能猜出它的引脚间距是多少吗?这种排线座比较常规的是0.6mm间距(即排线是0.3mm间距)的,而这个规格也是我们用得最多的,所以我们按惯性思维来看的话,就会认为这个座子就是0.6mm间距的,这样往往就不会去细看规格书了,所以这次的运气
    wuliangu 2025-01-21 00:15 183浏览
  • 临近春节,各方社交及应酬也变得多起来了,甚至一月份就排满了各式约见。有的是关系好的专业朋友的周末“恳谈会”,基本是关于2025年经济预判的话题,以及如何稳定工作等话题;但更多的预约是来自几个客户老板及副总裁们的见面,他们为今年的经济预判与企业发展焦虑而来。在聊天过程中,我发现今年的聊天有个很有意思的“点”,挺多人尤其关心我到底是怎么成长成现在的多领域风格的,还能掌握一些经济趋势的分析能力,到底学过哪些专业、在企业管过哪些具体事情?单单就这个一个月内,我就重复了数次“为什么”,再辅以我上次写的:《
    牛言喵语 2025-01-22 17:10 38浏览
  •  万万没想到!科幻电影中的人形机器人,正在一步步走进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来了。1月17日,乐聚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再次吹响了人形机器人疯狂进厂打工的号角。无独有尔,银河通用机器人作为一家成立不到两年时间的创业公司,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推出革命性的第一代产品Galbot G1,这是一款轮式、双臂、身体可折叠的人形机器人,得到了美团战投、经纬创投、IDG资本等众多投资方的认可。作为一家成立仅仅只有两年多时间的企业,智元机器人也把机器人从梦想带进了现实。2024年8月1
    刘旷 2025-01-21 11:15 390浏览
  •     IPC-2581是基于ODB++标准、结合PCB行业特点而指定的PCB加工文件规范。    IPC-2581旨在替代CAM350格式,成为PCB加工行业的新的工业规范。    有一些免费软件,可以查看(不可修改)IPC-2581数据文件。这些软件典型用途是工艺校核。    1. Vu2581        出品:Downstream     
    电子知识打边炉 2025-01-22 11:12 49浏览
  • 高速先生成员--黄刚这不马上就要过年了嘛,高速先生就不打算给大家上难度了,整一篇简单但很实用的文章给大伙瞧瞧好了。相信这个标题一出来,尤其对于PCB设计工程师来说,心就立马凉了半截。他们辛辛苦苦进行PCB的过孔设计,高速先生居然说设计多大的过孔他们不关心!另外估计这时候就跳出很多“挑刺”的粉丝了哈,因为翻看很多以往的文章,高速先生都表达了过孔孔径对高速性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哦!咋滴,今天居然说孔径不关心了?别,别急哈,听高速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娓娓道来。首先还是要对各位设计工程师的设计表示肯定,毕竟像我
    一博科技 2025-01-21 16:17 100浏览
  • 本文介绍瑞芯微开发板/主板Android配置APK默认开启性能模式方法,开启性能模式后,APK的CPU使用优先级会有所提高。触觉智能RK3562开发板演示,搭载4核A53处理器,主频高达2.0GHz;内置独立1Tops算力NPU,可应用于物联网网关、平板电脑、智能家居、教育电子、工业显示与控制等行业。源码修改修改源码根目录下文件device/rockchip/rk3562/package_performance.xml并添加以下内容,注意"+"号为添加内容,"com.tencent.mm"为AP
    Industio_触觉智能 2025-01-17 14:09 161浏览
  • 数字隔离芯片是一种实现电气隔离功能的集成电路,在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光伏储能与电力通信等领域的电气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令高、低压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提高低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还可确保高、低压系统之间的安全交互,使系统稳定工作,并避免操作者遭受来自高压系统的电击伤害。典型数字隔离芯片的简化原理图值得一提的是,数字隔离芯片历经多年发展,其应用范围已十分广泛,凡涉及到在高、低压系统之间进行信号传输的场景中基本都需要应用到此种芯片。那么,电气工程师在进行电路设计时到底该如何评估选择一
    华普微HOPERF 2025-01-20 16:50 73浏览
  • 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完成了Purple Pi OH主板的串口调试和部分配件的连接,接下来,让我们趁热打铁,完成剩余配件的连接!注:配件连接前请断开主板所有供电,避免敏感电路损坏!1.1 耳机接口主板有一路OTMP 标准四节耳机座J6,具备进行音频输出及录音功能,接入耳机后声音将优先从耳机输出,如下图所示:1.21.2 相机接口MIPI CSI 接口如上图所示,支持OV5648 和OV8858 摄像头模组。接入摄像头模组后,使用系统相机软件打开相机拍照和录像,如下图所示:1.3 以太网接口主板有一路
    Industio_触觉智能 2025-01-20 11:04 150浏览
  • Ubuntu20.04默认情况下为root账号自动登录,本文介绍如何取消root账号自动登录,改为通过输入账号密码登录,使用触觉智能EVB3568鸿蒙开发板演示,搭载瑞芯微RK3568,四核A55处理器,主频2.0Ghz,1T算力NPU;支持OpenHarmony5.0及Linux、Android等操作系统,接口丰富,开发评估快人一步!添加新账号1、使用adduser命令来添加新用户,用户名以industio为例,系统会提示设置密码以及其他信息,您可以根据需要填写或跳过,命令如下:root@id
    Industio_触觉智能 2025-01-17 14:14 121浏览
  • 嘿,咱来聊聊RISC-V MCU技术哈。 这RISC-V MCU技术呢,简单来说就是基于一个叫RISC-V的指令集架构做出的微控制器技术。RISC-V这个啊,2010年的时候,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弄出来的,目的就是想搞个新的、开放的指令集架构,能跟上现代计算的需要。到了2015年,专门成立了个RISC-V基金会,让这个架构更标准,也更好地推广开了。这几年啊,这个RISC-V的生态系统发展得可快了,好多公司和机构都加入了RISC-V International,还推出了不少RISC-V
    丙丁先生 2025-01-21 12:10 111浏览
我要评论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