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源,ADI中国区高级市场应用经理
耳朵是不能关闭的,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工作,即便是在睡眠的时候,也无时无刻的处于工作状态,非常劳累。ADI中国区高级市场应用经理何源介绍说:“ANC主动降噪技术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遭受外界的干扰,也是保证听力健康的必要条件。”
1989年ANC技术产品就被BOSE量产了。当时第一批用户不是普通人,是给空军飞行员或者机场地勤人员保护听力,因为引擎声是非常非常大的。不光是机场人员,包括坦克、潜艇的工作人员都会长期遭受很大的声音输入,听力很容易受损。2000年ANC进入民用市场,不过由于价格太高,降噪耳机更是被列为奢侈品,甚至当时有航空公司头等舱以标配降噪耳机作为卖点,因此并不具备普适性,很少有人能够体验到这种技术的魅力。2014年,BOSE发布了一款平民化的耳机,第一次将价格拉到很低,让普通人就有机会体验到它、买到它,并且首次应用数字降噪方案,可以做到更精准、更灵活、更智能化,包括后续的升级。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降噪技术几乎已经成为了耳机的标配。但不得不承认,目前市面上音频产品做的还不够完美,降噪效果各有千秋,但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存在。从用户体验角度看,以下几个问题,就是当前降噪迫切需要解决的。
负压感,包括爆破音,开车过减速带时开降噪,能够感觉到会有爆破音。此外,在地铁关门时、公交车急踩刹车时、上下楼时,如果降噪降得特别深也会很难受,感觉耳膜被挤压了一样,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底噪,可以理解为整个系统的综合噪声。底噪主要来自于声学器件本底噪声,芯片本身的电噪声,包括蓝牙发射的干扰、外界的传导、有线和无线的耦合,再加上降噪本身调试的时候可能有些处理也会把噪声效果突出放大。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产生的噪声比原环境的噪声还要大,就变成增噪了。
抗风噪,在户外抗风噪是很常见的场景,但如果降噪处理的不好,就有可能反而变得更刺耳,比不打开的时候还要难受。
除以上这些问题之外,耳机还有一个舒适度的问题有待解决。我们都知道,目前耳机种类很多,按照入耳方式来划分的话,有入耳式、半入耳方式和平头耳塞式等。入耳式耳机戴起来不舒服,且密封性可能滋生细菌。平头耳塞或者半入耳耳机倒是解决来舒适度的问题,但牺牲了降噪。用户的真实需求是,希望在保持舒适度的情况下也要降噪。降噪系统的调试是很复杂的事情,入耳式耳机有耳塞的帮助,可以保证耳机和耳朵的耦合是很固定的,但如果变成半入耳的话,耳朵和耳机可能是分开的,就需要动态跟踪、动态计算、动态去做降噪的实现。
何源表示,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当前耳机行业面临的挑战,并且很多都还没有解决。关于半入耳,ADI自己独立研发出了一套自适应的降噪系统,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利用硬件指令集的优势来实现,整体效果不错的。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就可以看到应用这种方式的产品,而且可能是一种趋势,后面会有越来越多的跟进。
何源表示:“为什么耳机不能做到像手机那样的普遍?为什么抓不住客户?这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一个科技撬动更大想象空间的可能。企业在寻求发展方向的过程中,都会挖掘痛点寻找突破口,其实踏踏实实把一个爆点做好反而能够引来很多流量,降噪就是一个工程。未来的元宇宙在那里,中间还会有很多过渡阶段,比如AR和VR设备,结合其它传感器,降噪将会有很多火花出来。”
主动降噪技术是利用了声波机械波的特性,由系统主动产生一个与噪音相反的信号,二者相抵消,从而消除噪音。根据电路不同,主动降噪又分为模拟降噪技术和数字降噪技术。其中模拟降噪技术是通过运放,阻容等电路搭出来的,具有延迟低,成本低等特性,而数字降噪技术则是通过ADC采样,DSP数字滤波,DAC输出的数字技术对噪音进行处理,具有小尺寸、易校准、高品质、支持丰富的算法等多种特性,并且由于内置校准功能,无需像模拟电路一样生产后还需要校准,因此降低了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成本。
作为沟通模拟和数字域的桥梁,从放大器到DSP音频处理,ADI都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半导体公司之一。我们来看看,ADI是如何解决主动降噪的问题的。
关于自适应降噪,ADI有两个优势:可以在补偿泄露的情况下自动跟随,同时也很安全。耳机开降噪,如果使用挤压的话,低频声道就会上来,会有啸叫或者触发保护的机制。ADI的自适应是用特殊的架构把这些实现出来,所以能够保证安全和稳定。另外,ADI芯片的硬件计算单元,可以做到功耗非常低,如果开启全程自适应,功耗只会增加一点几毫瓦,即耳机电池如果是50毫安时的话续航只会少十几分钟,基本上是很小的代价。
芯片底噪的问题需要从最底层、最根本的地方解决。ADI的解决办法,首先主要是通过其深厚的模拟技术积累,从模拟端实现降低噪声,比如优秀的ADC和DAC;其次是灵活的指令集,用户在调整ANC的时候可以调整优化音频路径,从数字端保证噪声降低。此外,ADI还可以提供系统级的降低底噪方案,包括指导用户在芯片应用时如何布板布线,避免干扰等。
关于风噪,可以在指令集里面搭建很多硬件级别的检测模块,当感知到麦克风被风冲击时,可以做动态的检测和调整。这种实现是硬件级别、指令集级别的,不需要软件实现,实时性和功耗都可以得到有效保证,并且很安全。
关于负压感,地球噪声的特点是瀑布式的低频高频的特点。我们从生下来之后,一直适应的都是低频噪声的声音。当ANC降噪把低频部分拿走以后,噪声的特性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人耳没有适应的噪声特点,就会有不适应的情况。ADI在芯片之外耦合已知的声学模型,调节降噪性能,能够把这种感受降到最低,从而给用户的感受就是既安静又没有负压感。
ADAU1787是ADI中国团队开发的目前最顶级的ANC芯片。最近,ADI又推出来其第四代ANC产品ADAU1850与ADAU1860,其中ADAU1850更专注于重视性价比的TWS应用,而ADAU1860则是有更好的音质调制。
ADAU1860最显著的更新,就是选择了Tensilica(Cadence)的HiFi-3Z DSP取代了SigmaDSP。ADI内置的两颗DSP,其中FastDSP是主做ANC,SimgaDSP负责EQ补偿,音效处理等,更新至HiFi-3Z则具有更高的处理性能。并且有336 kB内存,以及支持多种频率工作,更具灵活性。
ADAU1850是ADI目前最为精简的ANC,拥有极小的芯片面积,主要是取消了SigmaDSP,但是内部还是有均衡器,动态范围和精度依然可以实现高水平的表现,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精确降噪的可能。
ADAU1850芯片架构
两款产品的综合 SNR(信号通过具有 A 加权滤波器的 DAC 和耳机)为110 dB,比起上一代产品有相当大的进步。在延迟方面,依然是保持5μS的低延迟特性,功耗也一贯保持了mW级别的功耗。相比1787,ADAU1860减少了DAC和ADC通道数,使得功耗上相比上代产品降低了30%,并且3路已经足够支持噪音采集等工作。同时增加来对包括PDM以及TDM数字麦克风的支持。
现在的芯片开发已经不仅仅是半导体开发,还涉及到软件、系统以及和客户的深入沟通。据介绍,ADI提供的东西远远不只是芯片本身,他们的策略叫做Go Beyond Silicon。除了硬件设计和软件工具链,还可以提供ANC通透模式的调试,也可以去做音乐的补偿。
赵轶苗,ADI中国产品事业部总经理
ADI于2019年12月设立了ADI中国产品事业部,又在2020年12月17日成立了亚德诺投资有限公司。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因为原来ADI在中国的身份是亚德诺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是以销售为主体的公司实体,亚德诺投资有限公司的成立,使得ADI在中国建立起法人实体,不光拥有销售职能,而且也有整个产品生产的完整开发流程。据赵轶苗介绍,做到这些非常重要,无论是对中国事业部还是亚德诺投资有限公司。对大多数外企来说,ADI是唯一一个半导体企业在中国建立独立成本核算中心的事业部体系。
整个工业生产方方面面的数字化转型对芯片的需求,特别是在疫情的推动下比以前更大了。任何一个智能设备现在可能都需要一颗芯片,不管是护理还是控制,所以把整个需求程度提高了。目前ADI在整个中国事业部已经建立起五条产品线,即汽车产品线、通信产品线、工业产品线、健康产品线和消费产品线。
中国电子技术刚开始是跟随状态,现在已经慢慢地在很多领域呈现领先状态。何源表示:“我们的很多客户已经不满足使用已有的芯片,希望通过一些定制化的芯片、差异化的设计来帮助产品实现差异化。目前我们已经收集到很多信息,也在做相应的针对性设计。有句话叫世界耳机出中国,ADI就是用专业让专业变得更专业,让专业在中国迅速落地、生根发芽。”
关注创芯人才网,搜索职位
关注创芯大讲堂,祝您IC技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