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的宿命,也是微信的宿命?

BOO聊通信 2022-01-12 19:40


作者|Eastland

头图|电影《大话西游》截图


2022年1月5日,中国移动(600941.SH)上市首日收盘仅比发行价高0.52%,险些 “破发”。中国移动A股发行价对应市值1.2万亿,约为净利润的11倍(2020财年)、净资产的1倍(2021年6月末)。这么低的发行价,却还要苦苦护盘、祈祷“不要破发”,可谓“血泪上市”。#流血又流泪#


中国移动(941.HK)曾是香港资本市场的宠儿,2011年中移动以1.55万亿港元市值“登顶”时,腾讯市值不到它的20%。2016年,腾讯市值突破2万亿港元,成为亚洲资本市场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时至2022年,腾讯市值大幅回落后仍达4.1万亿港元,为中国移动的4倍。


语音、短/彩信——传统业务


中移动将营收分为三个部分:语音(话费)、数据(流量费)、产品销售。数据业务包含流量、短/彩信、应用及信息服务(即增值业务)。


十几年来,语音业务收入持续下滑,数据业务不断攀升。


2011年,数据业务收入1393亿,占总营收的26.4%;语音业务收入3642亿,占总营收的69%。


2020年,数据业务收入增至5970亿,占总营收的77.7%;语音业务收入788亿,占总营收的10.3%。


2020年,中移动总营收7681亿,为2011年1.45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2%。虽然增长缓慢,但“堤外损失堤内补”,话费减、流量费增,总收入保持增长。


但短/彩信是传统业务、增值业务,未取得预想成效,将这两项业务与增长的流量业务合并为“数据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传统业务的衰落及创新业务的不成功


语音、短/彩信都是移动运营商的传统业务,都受到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冲击,呈现不可逆的下滑。

 

1)传统业务营收下滑


2010年,中移动从5.84亿用户(其中3G用户仅2070万)获得营收4853亿。其中,语音3338亿,占营收的68.8%;增值服务1514亿,占营收的31.2%(包括短信、手机游戏、手机支付、手机阅读、手机视频及数据流量业务)。传统业务(语音、短/彩信)营收3864亿,占营收的79.6%;


2012年,传统业务营收达到峰值4122亿,但占比降至70.8%;


2013年,传统业务营收下降3.7%至3970亿,占比降至63%;


2014年开始,传统业务营收呈两位数下降,其中2017年、2018年同比降幅分别为22.4%、26.1%;


2020年,传统业务营收降幅收窄至7.6%,合计金额1083亿,占营收的14.1%。



在营收下滑的同时,语音、短/彩信服务对用户的价值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刚需变为骚扰。


2)传统业务对用户价值的蜕变


2010年,中国移动客户净增6173万,达到5.84亿,增幅11.9%(注:当年3G客户仅2070万户)。


2011年~2014年,客户增长速度从每年6600万逐渐下滑到4000万以下。


2015年净增用户2000万、增速2.4%,绝对速度、相对速度都降至“冰点”,但4G用户达到3.12亿,占用户总数的37.8%,其中2.22亿在2015年获得。


2018年新增用户数达到3800万,增速“反弹”至4.3%;2019年再度降至3%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中移动用户净减少836万,降幅接近1%。当出行受阻,工作、生活、娱乐更加离不开手机,将用户数下降归咎于疫情不合逻辑。换言之,中移动用户增长趋势“拐了”。


用户规模见顶,用户行业更值得玩味:


2010年,用户月均通话时长(MOU)达521分钟,大约每天17分钟,与我们的切身感受比较接近;


2011年、2012年,用户月均通话时长分别为525分钟、512分钟,看起来涨不动了;


2016年,月均通话时长跌到408分钟,不到2010年的80%;


2020年,月均通话时长267分钟,相当于2010年的51.2%。

 


2020年的MOU,平均到每天是8.9分钟,虽已大幅减少但与普通用户的感受仍有偏差。翻翻通话记录,“已接”多还是“未接”多。有多少“已接”只持续数秒:“喂?不需要!”


2010年5.84亿用户发了7110亿条短信、531亿条彩信,平均每人每天3.3条短信、0.25条彩信。基本反映了普通用户的使用情况。


微信成为国民应用后,短/彩信被点对点替代。普通用户收到的短信倒是不少,没有一条是朋友发的,除了验证码、快递就是客服、营销内容。短/彩信蜕变为营销及客户管理工具,在某些场合对用户造成骚扰。


语音、短/彩信服务,对用户的价值已发生根本变化,用户基本不会主动使用。接到“套餐”推销电话时,听说“每月1000分钟”通话时长,感觉“太浪费”,忍不住想问“有没有每月通话10分钟通话的套餐”。


流量——曾经的新兴业务


1)营收规模“见顶”


中移动流量业务分为无线、有线两类。无线收入来自手机“流量套餐”,有线业务收入来自“家庭宽带”服务。


2010年,无线收入305亿,占营收的6.3%,仅为话费收入的9.1%;


2015年,4G用户占比接近四成,无线收入突破2000亿,有线收入录得183亿收入,流量业务合计收入2192亿,占总营收的32.8%,成为营收增长的主引擎;


2018~2020年,流量业务增速趋缓。2020年无线、有线业务合计收入4665亿,仅比2018年高6.6%,流量业务在总营收中的比重也“卡”在60%一线。

 


传统的语音、短/彩信业务靠“to B”苦苦支撑,曾经的明星——流量业务“见顶”,尽管中移动盈利能力很强,但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2)提速降费值得表扬


2012年,平均每月每户手机上网流量(DOU)为36MB;2013年翻倍至72MB;2016年达697MB,相当于2013年的968%;2019年达6.7GB,相当于2016年的961%。


中国移动DOU每36个月提升一个数量级,摩尔定律36个月才能翻两番。


到2020年,中国移动DOU达9.4GB,较2012年提高251倍!

 


2020年,移动用户月均收入(ARPU)为47.5元(含话费、流量费、短/彩信费),而2012年ARPU为68元(2010年更是高达73元)。


2012年~2020年间,手机用户月均流量增长251倍,支出下降29.3%。中移动“提速降费”这件事做得漂亮。


当月均流量突破1GB,微信、天猫、京东、美团大行其道;当月均流量超过5GB,王者荣耀、抖音、直播百花齐放……电信运营商提速降费成就了一批市值成千上万亿的互联网巨头


基础电信网络是国家的信息命脉,不要说每年赚1000亿,就算亏损1000亿也要做。但腾讯、阿里市值一度超过5万亿港元,市值仅1万多亿港元的中移动能甘心做“管道”吗?


不想做管道怎么办?


1)“封面故事”不好讲


2003年,“彩铃”“炫铃”火爆一时,让中移动初尝增值服务的甜头;


2006年,中移动打造音乐基地,两年后的2008年营收超过40亿元;


2010年,中移动增值服务取得长足进步——手机报注册用户7279万(收入近20亿);飞信活跃用户7842万(收入6.4亿);校讯通用户4400万,银信通用户1500万……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智能手机时代,中移动在2010年推出了应用商店,上线当年就有了3500万注册用户,累计下载1.1亿次;次年注册用户、累计应用下载数分别为1.58亿和6.3亿。


在《中国移动2010年年报》中,增值服务被当做“封面故事”讲给投资者。



2011年,中移动一口气建立了十大基地:上海手机视频基地、四川无线音乐基地、浙江杭州阅读基地、辽宁手机位置基地、江苏手机游戏基地、福建手机动漫基地、湖南电子商务基地和广东广州南方基地、重庆的物联网基地、安徽的浏览器基地。


《2011年年报》披露了几项“拿得出手”的增值服务:无线音乐221亿元、手机邮箱15亿元、手机阅读6.3亿元、手机视频5.7亿元。


十大基地各自为战的弊端逐渐显露,2014年中移动将音乐、阅读、动漫、游戏、视频五大基地整合为一家“新媒体”公司、取名“咪咕文化”,2015年1月开始专业化运营。


咪咕与专线、物联网等创新业务组成“应用及信息服务”板块,中移动要摆脱“管道命运”全靠它了。


承载厚望的“应用及信息服务”板块是个“筐”,内容不断演进——咪咕被逐渐边缘化,DICT、物联网及“魔百和”(电视机顶盒)业务地位增强。


2020年该板块收入突破1000亿,占营收的13.1%。



收入突破千亿可喜可贺,但“应用及信息服务”板块业务庞杂,缺乏“拳头产品”,在各相关领域的处境有些尴尬。


比如“魔百和”既无新意又无先发优势,要与歌华等有线电视运营商“抢地盘”,与小米、华为、百度等智能电视玩家抢用户,与众多互联网公司拼服务、拼运营。


2)卖硬件、“交朋友”


2012年起,中移动开始大力推进终端销售,重点是TD智能手机,希望像苹果那样立于“食物链”顶端。


但自2012年开始披露,中移动产品销售收入始终低于产品成本。雷军说卖手机不为赚钱,而是“交朋友”“获客”,但小米手机业务还有百分之十几的毛利润,中移动直接“贴钱”交朋友。



中移动的“交朋友”策略是有效果的。2015年售出3.2亿部4G终端,带来2.22亿新用户,一跃而成全球最大的4G运营商。


2015年,3.1亿4G用户月均上网流量(DOU)达748MB,是8.26亿用户(含3亿4G用户)总平均值的2.2倍。2015年卖硬件赔了50亿,但流量收入较2014年增长469亿。#划算#


近年,终端销售对C端获客及流量业务的推动作用减弱,重点转为to C的、与ICT服务配套的设备销售(ICT是“通信+信息化应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涵盖语音、数据、互联网等融合通信服务及IT服务)。


2020年,中移动硬件销售收入724亿、销售成本731亿,“交朋友”成本收窄至7个亿。


3)“管道”的宿命是被“过顶”


所谓“管道”就是运营方不能染指“管子”里跑的内容。给朋友发短信说“请你吃饭”,电信运营商不能发短信问“吃什么?叫个车吗?”#微信也不能#


广义来讲,许多行业都具有“管道”特性:出租车司机不能过问乘客去见什么人、高速公路不知道物流公司卡车里的货要发给谁……抢了电信运营商语音、短/彩信生意的微信也是“管道”,供十几亿人免费使用,具备公益性


“管道”的宿命是被“过顶”,简称OTT(Over The Top)。OTT就是以别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基础,越过服务提供者直达用户。


通常被过顶者在估值方面会吃很大的亏。中移动花费上万亿打造基础电信网络,每年净利润超过1000亿,拿出一半利润分给股东,市值仅为腾讯的四分之一。


但微信也是“管道”,只不过投资者没认识到。社会默许朋友圈广告、九宫格、微粒贷、小程序赚些“小钱”,不改变微信的管道本性。但同为“管道”,微信的估值几乎占了腾讯的一半。#微信的价值被高估#


回报股东的方式——现金分红


中国移动每年资本开支常年保持在一两千亿的规模,主要用于基础网络、传输系统、支撑系统等方面的建设。


2010年资本开支为1243亿,其中44%用于基础网络建设;2013年攀升到1850亿;2014年“达峰”后缓慢回落;2020年开支1810亿。


巨额资本开支,固定资产(主要是物业/厂房/设备等)原值越积越多,折旧负担也越加沉重。2010年计提折旧860亿、2014年计提1160亿、2020年计提折旧1720亿。



2010年~2020年,中移动资本开支共计1.86万亿。11年间计提折旧共计1.44万亿,“物业/厂房/设备”账面值增加3200亿,2020年末账面值超过7000亿。


十余年来,中移动净利润徘徊不前,2010年净利润1200亿,2020年净利润1078亿。


中移动回报投资者的方式是现金分红:


2010年支出股息502亿,占净利润的41.8%;


2011年~2014年,每年股息支出在500亿以上;


2015年、2016年略微小分了几十亿;2017年额外派发“上市二十周年特别股息”3.2元,股息支出达1060亿,相当于净利润的92.8%!


2020年股息支出597亿,相当于净利润的55.4%。



2007年~2020年间,中移动股息总额就达7920亿,占同期利润的47.7%。


中行、工行、建行、中石油……几乎所有在港上市央企都是现金分红标兵。早年大陆资本市场无法为央企巨头提供充足资本,香港IPO——可以吸引国际资本(更确切地说是美元资本)——曾经是必由之路。


今天央企在主观上仍然希望用好香港这个“融资窗口”,但美国主导的国际资本未必愿意给中国的央企“抬轿子”,杀估值未必是无心之举。比如中远海控(01919.HK),预计2021年净利润将达1000亿,但H股价格对应的市值也就1000多亿,1倍PE还遭疯狂做空,让人无语。2021年12月29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中远海控董事会获得回购授权,上限为已发行股票的10%。


时至今日,在香港上市有些得不偿失。分红远大于募集资金不说,央企H股超低估值对A股的拖累越来越明显。


中移动在A股上市前夕,宣布回购不超过20.48亿H股,相当于已发行H股的10%,显然是为A股发行保驾护航。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近期精彩文章:

1、苹果手机芯片要全自研了,国产手机馋哭了吗

2、苹果涨麻了,小米跌哭了

3、“打死”也不造车的华为,正在造车的边缘疯狂试探

4、英特尔为什么这么有恃无恐?

5、美国为什么封禁这些中国通信企业?


BOO聊通信 一个5G通信工程师对于ICT行业的深度分析。
评论 (0)
  • 在追求环境质量升级与产业效能突破的当下,温湿度控制正成为横跨多个行业领域的核心命题。作为环境参数中的关键指标,温湿度的精准调控不仅承载着人们对舒适人居环境的期待,更深度关联着工业生产、科研实验及仓储物流等场景的运营效率与安全标准。从应用场景上看,智能家居领域要求温湿度系统实现与人体节律的协同调节,半导体洁净车间要求控制温湿度范围及其波动以保障良品率,而现代化仓储物流体系则依赖温湿度的实时监测预防各种产品的腐损与锈化。温湿度传感器作为实现温湿度监测的关键元器件,其重要性正在各行各业中凸显而出。温湿
    华普微HOPERF 2025-04-07 10:05 85浏览
  • 贞光科技作为三星电机车规电容代理商,针对电动汽车领域日益复杂的电容选型难题,提供全方位一站式解决方案。面对高温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纹波电流和小型化等严苛要求,三星车规电容凭借完整产品矩阵和卓越技术优势,完美满足BMS、电机控制器和OBC等核心系统需求。无论技术选型、供应链保障、样品测试还是成本优化,贞光科技助力客户在电动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中占据技术先机。在电动汽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汽车电子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元器件,电容的选型已成为困扰许多工程师和采购人员的难题。如何在众多参数和型号中找到最
    贞光科技 2025-04-07 17:06 36浏览
  • 在全球电子产业面临供应链波动、技术迭代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多重挑战的背景下,安博电子始终秉持“让合作伙伴赢得更多一点”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稳健、高效、可持续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依托覆盖供应商管理、品质检测、智能交付的全链路品控体系,安博电子不仅能确保电子元器件的高可靠性与一致性,更以高透明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助力客户降低风险、提升运营效率,推动行业标准升级,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塑造更具前瞻性的产业生态。动态优选机制:构建纯净供应链生态安博电子将供应商管理视为供应链安全的根基。打造动态优选管控体系,以严格
    电子资讯报 2025-04-07 17:06 46浏览
  •     在研究Corona现象时发现:临界电压与介电材料表面的清洁程度有关。表面越清洁的介电材料,临界电压越高;表面污染物越多的地方,越容易“爬电”。关于Corona现象,另见基础理论第007篇。    这里说的“污染物”,定义为——可能影响介电强度或表面电阻率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电离气体)的任何情况。    IEC 60664-1 (对应GB/T 16935.1-2023) 定义了 Pollution Degree,中文术语是“污染等
    电子知识打边炉 2025-04-07 22:06 42浏览
  • 及时生产 JIT(Just In Time)的起源JIT 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爆发的全球石油危机和由此引发的自然资源短缺,这对仰赖进口原物料发展经济的日本冲击最大。当时日本的生产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提高产品利润,在原物料成本难以降低的情况下,只能从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寻找利润源,降低库存、库存和运输等方面的生产性费用。根据这种思想,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立的一种具有特色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即 JIT,并由此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由于它不断地用于汽车生产,随后被越来越多的许多行业和企业所采用,为日
    优思学院 2025-04-07 11:56 89浏览
  •   工业自动化领域电磁兼容与接地系统深度剖析   一、电磁兼容(EMC)基础认知   定义及关键意义   电磁兼容性(EMC),指的是设备或者系统在既定的电磁环境里,不但能按预期功能正常运转,而且不会对周边其他设备或系统造成难以承受的电磁干扰。在工业自动化不断发展的当下,大功率电机、变频器等设备被大量应用,现场总线、工业网络等技术也日益普及,致使工业自动化系统所处的电磁环境变得愈发复杂,电磁兼容(EMC)问题也越发严峻。   ​电磁兼容三大核心要素   屏蔽:屏蔽旨在切断电磁波的传播路
    北京华盛恒辉软件开发 2025-04-07 22:55 67浏览
  • 引言:小型化趋势下的语音芯片需求随着消费电子、物联网及便携式设备的快速发展,产品设计对芯片的小型化、高集成度和低功耗提出了更高要求。厂家凭借其创新的QFN封装技术,推出WTV系列(如WTV380)及WT2003H系列语音芯片,以超小体积、高性能和成本优势,为紧凑型设备提供理想解决方案。产品核心亮点1. QFN封装技术赋能超小体积极致尺寸:WTV380采用QFN32封装,尺寸仅4×4毫米,WT2003H系列同样基于QFN工艺,可满足智能穿戴、微型传感器等对空间严苛的场景需求。高密度集成:QFN封装
    广州唯创电子 2025-04-07 08:47 83浏览
  •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语音交互正以颠覆性的方式重塑我们的生活体验。WTK6900系列语音识别芯片凭借其离线高性能、抗噪远场识别、毫秒级响应的核心优势,为智能家居领域注入全新活力。以智能风扇为起点,我们开启一场“解放双手”的科技革命,让每一缕凉风都随“声”而至。一、核心技术:精准识别,无惧环境挑战自适应降噪,听懂你的每一句话WTK6900系列芯片搭载前沿信号处理技术,通过自适应降噪算法,可智能过滤环境噪声干扰。无论是家中电视声、户外虫鸣声,还是厨房烹饪的嘈杂声,芯片均能精准提取有效指令,识
    广州唯创电子 2025-04-08 08:40 73浏览
  •     根据 IEC术语,瞬态过电压是指持续时间几个毫秒及以下的过高电压,通常是以高阻尼(快速衰减)形式出现,波形可以是振荡的,也可以是非振荡的。    瞬态过电压的成因和机理,IEC 60664-1给出了以下四种:    1. 自然放电,最典型的例子是雷击,感应到电力线路上,并通过电网配电系统传输,抵达用户端;        2. 电网中非特定感性负载通断。例如热处理工厂、机加工工厂对
    电子知识打边炉 2025-04-07 22:59 44浏览
  • 曾几何时,汽车之家可是汽车资讯平台领域响当当的“扛把子”。2005 年成立之初,它就像一位贴心的汽车小助手,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心。它不仅吸引了海量用户,更是成为汽车厂商和经销商眼中的“香饽饽”,广告投放、合作推广不断,营收和利润一路高歌猛进,2013年成功在纽交所上市,风光无限。2021年更是在香港二次上市,达到了发展的巅峰,当年3月15日上市首日,港股股价一度高达184.6港元,市值可观。然而,如今的汽车之家却陷入了困境,业务下滑明显。业务增长瓶颈从近年来汽车之家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情况不容
    用户1742991715177 2025-04-07 21:48 53浏览
  • 医疗影像设备(如CT、MRI、超声诊断仪等)对PCB的精度、可靠性和信号完整性要求极高。这类设备需要处理微伏级信号、高频数据传输,同时需通过严格的EMC/EMI测试。制造此类PCB需从材料选择、层叠设计、工艺控制等多维度优化。以下是关键技术与经验分享。 1. 材料选择:高频与生物兼容性优先医疗影像设备PCB常采用 Rogers RO4000系列 或 Isola FR4高速材料,以降低介电损耗并保证信号稳定性。例如,捷多邦在客户案例中曾为某超声探头厂商推荐 Rogers RO4350B
    捷多邦 2025-04-07 10:22 90浏览
  • 引言:POPO声的成因与影响在语音芯片应用中,WT588F08A作为一款支持DAC+功放输出的高集成方案,常因电路设计或信号处理不当,在音频播放结束后出现POPO声(瞬态噪声)。这种噪声不仅影响用户体验,还可能暴露电路设计缺陷。本文将基于实际案例,解析POPO声的成因并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一、POPO声的根源分析1. 功放电路状态切换的瞬态冲击当DAC输出的音频信号突然停止时,功放芯片的输入端若处于高阻态或无信号状态,其内部放大电路会因电源电压突变产生瞬态电流,通过喇叭表现为POPO声。关键因
    广州唯创电子 2025-04-07 09:01 92浏览
  • 在万物互联时代,智能化安防需求持续升级,传统报警系统已难以满足实时性、可靠性与安全性并重的要求。WT2003H-16S低功耗语音芯片方案,以4G实时音频传输、超低功耗设计、端云加密交互为核心,重新定义智能报警设备的性能边界,为家庭、工业、公共安防等领域提供高效、稳定的安全守护。一、技术内核:五大核心突破,构建全场景安防基座1. 双模音频传输,灵活应对复杂场景实时音频流传输:内置高灵敏度MIC,支持环境音实时采集,通过4G模块直接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响应速度低至毫秒级,适用于火灾警报、紧急呼救等需即
    广州唯创电子 2025-04-08 08:59 68浏览
  • 文/Leon编辑/cc孙聪颖‍转手绢、跳舞、骑车、后空翻,就在宇树、智元等独角兽企业率领“机器人大军”入侵短视频时,却有资本和科技大佬向此产业泼了一盆冷水。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近日突然对人形机器人发难,他表示“最近几个月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只是买回去做研究的,或者买回去做展示的,这种都不是我们意义上的商业化,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朱啸虎吐槽。不过,朱啸虎的观点很快就遭到驳斥,众擎机器人的创始人、董事长赵同阳回怼道:“(朱啸虎)甚至问出了人形机器人在这个阶段有什么
    华尔街科技眼 2025-04-07 19:24 65浏览
我要评论
0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