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海信正式发布了首台超声产品HD60泰山系列,该产品涵盖3000项功能、1200个测量项,采用全球领先的基于GPU极速并行处理的架构平台,运算能力较传统方案提升了一倍,带来精准卓越的影像品质、领先的影像智能、用户至简的操作体验。
“现在衡量超声的标准是已经逐步发展为:清晰的图像、操作的便利、智能辅助。”海信医疗超声事业部总经理王桂成表示,海信超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图像,同时赋予人工智能和良好的操控性将大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3万多例临床试用、10万多张AI训练图像、3万小时压力测试、50万次按键打击测试……这一连串数字沉淀的是海信用心打造的超声产品开山之作。
海信一直有一个梦想,用科技创新提升人类健康福祉。进入高端医学影像产业是实现这个梦想的关键。去年,海信创新研制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进入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微创手术实验室,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深度融合。
在海信高端医学影像产业的“拼图”中,海信彩色超声设备是最关键一环。“它将为海信医疗未来向内窥镜手术设备、微创手术机器人等影像设备领域进军打下坚实的基础。”海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CTO陈永健说。
在影像品质方面,结合海信多年积累的超清显示技术,海信超声HD60可以针对高频浅表模式、腹部模式、心脏模式、妇产科模式、容积成像模式等不同使用场景的临床需求,提供更为清晰的影像,便于医生做出精准诊断。
影像智能化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海信超声HD60在二维、彩色和多普勒模式上均支持智能一键优化、一键恢复最佳图像等功能;同时产品增加了人工智能学习技术,可深入学习和改善医生的常用操作行为。以基于AI技术的产科自动测量技术为例,海信HD60可自动定位6个标准切面进行自动测量,相对于需要数步操作的传统手动测量,AI自动测量只需要一次按键,即按即得。另外,采用的多普勒技术突破原有传统血流成像技术实现原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析,可实现更精准的血流量自动测量和更客观的临床评估。
海信超声HD60能够在图像和智能方面更胜一筹,关键在于采用了全球领先的基于GPU极速并行处理的架构平台,运算能力较传统方案提升一倍,响应速度提升20%,信噪比提升6dB。基于这个平台,海信超声进行5项技术创新、12项技术的突破,既适用于当下的发展,又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尤其是基于用户体验的积累和洞察,让海信得以从超声产品外观到技术内核都能聚焦用户价值和临床使用痛点,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我们致力于做最好用的超声,如何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医生的操作复杂度,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即用户至简的操作体验。”王桂成举例说,在交互设计上,海信超声HD60采用便捷的显示风格,满足客户自定义设置功能,可以记忆用户定制化参数配置,节省医生时间。另外,依托集团多年显示技术的积累,显示器采用了无频闪直流背光控制技术,可保证医生长时间使用不疲劳。
“创新没有捷径,切入超声产业,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完全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海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杨文琳回忆,经过5年的探路摸索,海信更加确定,坚持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走得更远。2016年,海信医疗重新组织核心技术开发团队,向深层次开发挺进。
“对技术的执着、对质量的坚守,以及对寂寞的忍耐是海信做成做大做强每个产业的要义所在。超声产业同样如此。”海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文伯说。
“我们认定这个方向,过程固然艰难,但感谢我们的研发团队忍受时间的考验和常年通宵达旦的寂寞,义无反顾地推进下去。”陈永健列举了一组数据——2000项前期调研,50余项发明专利,3万+例病例,120万行代码,3000项功能,1200项测量项,10万+AI训练图像……这代表着研发工程师们对卓越的极致追求。
未来,海信医疗将持续加大对超声及其他医学影像设备产业的投入力度,探索内窥镜手术设备、微创手术机器人等影像设备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形成高端医学影像诊疗设备,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创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建立山东省医学影像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产品研发,从器件自主、算法创新、产品研制、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应用到医院临床认证,形成医学影像产业群,加速推进我国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国产化进程,支撑海信医疗未来几十亿至上百亿的发展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