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参数规模突破千亿级的背景下,数据存储正从辅助转变为核心。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模型生态爆发,使 AI 训练所需的原始语料库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单模型训练数据量已突破500PB。这种量级的数据处理需求,倒逼存储系统在容量、速度与能效上实现跨越式突破。
在CFMS MemoryS 2025上,英韧科技以 “主控芯力量,存储新未来” 为主题,携PCIe 5.0主控芯片YRS820及企业级SSD解决方案亮相,标志着中国存储芯片企业正从技术跟随迈向全球竞争的新阶段。
在过去三年中,英韧科技业绩以接近每年翻倍的速度高速增长,英韧科技CEO刘刚表示,业绩的增长得益于英韧成功构建起"消费级+企业级"双轮驱动格局。据介绍,英韧目前已推出10款主控芯片,在存储芯片领域形成完整技术矩阵。
英韧科技 CEO 刘刚
在市场版图扩张方面,英韧呈现出立体化突破态势。消费级业务线已深度绑定国内头部制造商,同步打入国际OEM市场,企业级产品线则依托长江存储颗粒适配优势,在国产化市场实现高速增长。此外,英韧通过"行业定制+生态共建"模式,在金融科技领域也完成关键布局,其存储解决方案已进驻上海银行、邮储银行数据中心,并配套浪潮、长江计算等国产服务器厂商投入实际运营。
全球化布局方面,企业建立起双线出海通道,在亚太和欧洲市场均实现供应链突破。刘刚透露,当前消费级产品通过国际分销体系覆盖30余国市场,企业级方案则直供戴尔中国等跨国厂商,形成差异化出海模式。
刘刚强调,技术也是底蕴成为突围关键,创始团队深厚的产业积累构建起竞争壁垒。据悉,英韧由前Marvell(美满电子科技公司)的全球首席技术官(CTO)吴子宁博士领衔,联合存储架构专家陈杰博士组成的核心技术团队,累计持有40余项国际专利。企业特有的"研发前置"合作机制,使其在国际客户的定制化芯片开发中占据先机。
在半导体产业持续迭代的浪潮中,如何平衡芯片设计的"不可能三角"——功耗、性能与面积(PPA),始终是行业核心挑战。"芯片设计的本质是在成本约束下追求极致效能。"英韧科技联合创始人、技术副总裁陈杰博士指出,将复杂系统拆解为模块化任务的系统工程思维,配合硬件化、工程化的实施路径,成为破局关键。以存储主控芯片中关键的ECC(Error Correction Code)编码环节为例,传统方案因频繁数据交换导致功耗激增,而通过重构数据流向、精简搬运流程的算法级优化,可使功耗降低15%-20%。
英韧科技数据存储技术副总裁陈杰博士
这种"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现"的系统方法论,已延伸至英韧全产品线布局。
针对消费级市场差异化需求,PCIe 3.0/4.0/5.0三线并行,形成从基础款(<5GB/s)到旗舰款(14GB/s+)的完整性能梯度,满足从入门到高端细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最新推出的主控产品IG5222,在基于PPA优化的基础上,以最高顺序读取 7400MB/s 和6800MB/s,最高随机读写1200K IOPs的速度再次刷新的行业标杆。
面对AI技术发展对存储精度提出的新挑战,技术团队展现出独特应对策略。"存储的核心诉求始终围绕密度、容量和带宽展开。"陈杰强调。DeepSeek的出现将部分HBM+DDR架构需求转移至DDR+SSD组合,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同时降低对尖端工艺的依赖。这种弹性架构使企业既能满足当前4K/8K视频存储需求,又为未来AI应用预留升级空间。在企业级SSD方面,英韧从SATA至PCIe 5.0全栈覆盖,单盘容量最高达64TB。此外,英韧基于SATA与NVMe两种协议,推出多种形态的工业级方案产品,能够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性和可靠性。
英韧这种"底层创新+场景适配"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破解了芯片设计的PPA困局,更开创了国产半导体差异化竞争的新范式。
在采访中,陈杰表示英韧规划将产品定位在人工智能或AI智能算法的场景中:“在芯片中,我们将融合相关的AI引擎,以更好地对数据进行分层处理。这实际上验证了我们一直以来的指导思想和设计研发思路。”
据透露,英韧将于2025年推出适配长江存储Xtacking 4.0 全新架构的3D NAND颗粒的新一代企业级SSD产品,重点攻克高密度存储环境下的稳定性难题。针对未来数据中心需求,英韧技术团队正加速PCIe 6.0主控研发,其独创的热能管理方案可有效解决高温环境下存储设备降速痛点,相关产品预计在2026年发布。
在场景应用创新层面,英韧将深化AI驱动的智能存储解决方案。通过优化主控芯片与闪存颗粒的协同算法,成功将存储介质数据寿命提升30%。技术应用场景已延伸至智算一体机、自动驾驶数据舱等新兴领域,为海量实时数据处理提供底层架构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英韧科技正加速构建存储产业国产化生态圈。通过建立从主控设计、颗粒适配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携手上下游,利用不断创新的主控技术,充分发挥国产颗粒优势,打造坚实可靠的国产生态。
"存储技术的自主可控关乎数字中国战略全局。"刘刚表明,英韧将继续投入研发资源,抱着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态度,为全球存储市场注入“中国芯”动力。
从张江到全球,英韧科技用 8 年时间完成从消费级到企业级、从本土到国际的跨越。在 AI 算力洪流中,其技术创新与国产化布局,为中国存储产业突破 “卡脖子” 难题提供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