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来中国已经21年,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前10年我们是摸索中找到了产业发展方向,后10年技术不断创新,同时积极推广应用、推动本土产业发展,未来10年我们将贴近市场、贴近老百姓,创新不能停止,同时回报中国、回报员工、回报消费者。”
这句话,可以看作杨旭作为刚刚宣布成立的英特尔中国区老大的就职宣言。相比2004年5月AMD中国公司就在中关村安家,英特尔2006年12月20日才宣布成立单独的中国区公司,时间滞后了两年半。对于中国区的姗姗来迟,杨旭称,这是公司整个策略的考虑。
杨旭现在的职位是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英特尔销售与市场营销中国区总经理。他表示,英特尔中国区的成立体现了公司的战略举措,在中国整体发展中不得不考虑这一步,从上海、成都投资设立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到今天英特尔中国区的宣布成立,英特尔始终肩负着对中国、全球的承诺。
在即将过去2006年,真假双核论、卖资产、裁员等等,有太多争议都跟英特尔有关,此番种种似乎也是英特尔在战略转型期的一个自然经历。难得杨旭能够坦诚的面对这些棘手问题,我们来看看他怎么说的。
“真假四核”是故伎重施
英特尔和AMD之间的口水战在2006年不断升级,“真假双核”的风波未平,“真假四核”的战事又起。
对此“真假”之争,杨旭称:技术领先很重要,领先的酷睿架构出来后,竞争对手没有领先性就从另一个角度报道,提出“真假双核”。对消费者而言,什么最重要?“性能最重要,指标最重要,最终体验最重要。”
到了四核CPU,竞争对手又提出同样的问题,这是故伎重演,媒体对这方面也越来越冷静,报道已经少多了。他笑称,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
超级便携设备是未来融合方向
一个公司的转型是在对整个产业、技术和市场全面了解后做出的调整。英特尔的转型同样也面临取和舍的问题,杨旭称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在调整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问题,现在看到的市场和技术在3年或者5年后肯定会有变化,和当初的判断是不一样的,所以必然会作出调整。
几年前,业界谈融合比较多一些,计算、通信的融合,以及与家电的融合等等,越来越多的通信技术来传输、处理数据信息,这些都是由数字技术引起的。现在数据已经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时还不知道该怎么融合,所以英特尔投入了很多,甚至在做基带芯片。但基带芯片不是英特尔的核心竞争力。”杨旭道出英特尔年中把Xscale卖给Marvell的根由,他坦诚表示,“3年后回过头进一步看融合我们看到,我们是需要调整的,进一步了解到市场的需求,然后就要舍弃一些东西,更清楚公司未来的方向。”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相信未来还是移动互联,在移动中实现宽带的连接。因而,电脑与手机之间会有新的超便携设备,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让员工没有遗憾的离开
一般认为裁员不是好事情。对英特尔的裁员,杨旭称,随着公司业务调整,人员调整也是必然的,但英特尔的做法不同。尽管对于具体的补偿细节,杨旭称不方便公开,但他表示,“我们的举措是全程负责,公司抱着负责的态度对待员工,让他们非常顺利地、没有遗憾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