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世界首条量子通信保密“京沪干线”明年建成

2015-06-04 阅读:
在2013年开建的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干线——“京沪干线”将于2016年前后建成。据悉,京沪干线传输距离达上千公里。该条量子通信干线建成将推动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在国防、政务、金融等领域的应用……

OPTION_5:HP

自“棱镜门”事件后,网络信息安全受到了各国关注。在某些领域,我国已经先行一步。6月2日的央视新闻联播介绍了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成就,相关概念股大涨。

  6月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在2013年开建的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干线——“京沪干线”将于2016年前后建成。“京沪干线”是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干线,传输距离达2000多公里,途经北京至上海多个城市,主要承载重要信息的保密传输。量子通信因其具有信息传输的绝对保密性,初步估计国内的市场规模在千亿以上。

广告

什么是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彭承志介绍,“量子通信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

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是一个5节点的星型量子通信网络,克服了量子信号在商用光纤上传输的不稳定性是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实用化的主要技术障碍,首次实现了两两用户间同时进行通信,互不影响。该网络用户间的距离可达20公里,可以覆盖一个中型城市;容纳了互联互通和可信中继两种重要的量子通信组网方式,并实现了上级用户对下级用户的通信授权管理。

世界首条量子通信保密“京沪干线”明年建成《电子工程专辑》Source:新华网

量子通信保密干线的由来

早在2006年夏,我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小组、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欧洲慕尼黑大学—维也纳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各自独立实现了诱骗态方案,同时实现了超过100公里的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由此打开了量子通信走向应用的大门。

2008年底,潘建伟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了基于诱骗态的光纤量子通信原型系统,在合肥成功组建了世界上首个3节点链状光量子电话网,成为国际上报道的绝对安全的实用化量子通信网络实验研究的两个团队之一(另一小组为欧洲联合实验团队)。

2009年9月,潘建伟的科研团队正是在3节点链状光量子电话网的基础上,建成了世界上首个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首次实现了实时语音量子保密通信。这一成果在同类产品中位居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中国在城域量子网络关键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产业化要求。

2012年初,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潘建伟及其团队,已经在安徽省合肥市建成了国际上首个规模化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

  2013年,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启动“京沪干线”项目,建设连接北京、上海的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

本文下一页:也吸收了一些高科技企业参与建设,相关股票疯涨

{pagination}

也吸收了一些高科技企业参与建设

  根据“京沪干线”项目组成员的介绍,北京市、上海市城域量子通信网将在今年夏天前先后建成,加上已经建成的合肥市、济南市城域量子通信网,只要再完成城市间线路上的接通,预计到2016年就可以实现京沪广域量子保密通信。

  “京沪干线”也吸收了一些高科技企业参与,考量参与科技企业突出高尖端技术的掌握、产品的自主创新等方面。

  此前,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技术验证及应用示范项目室内联调系统项目通过层层筛选,选择了神州数码系统集成公司参与项目实施,该公司的中标额度达亿元以上。

  公开资料显示,这家科技公司是我国“国家安全可靠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八家重点企业”之一,曾参与过政府、金融、电信、交通、能源等重要领域安全可靠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保障工作,具备高复杂系统的集成建设能力。

  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技术验证及应用示范项目室内联调系统项目,将成为我国乃至国际上首个最大的量子应用集成项目,对“京沪干线”项目的后续标段有较强的影响力。

  兴业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作为保障未来信息社会通信安全的关键技术,量子保密通信有望走向大规模应用,预计未来10年内,量子通信市场份额将达到千亿级别。

  这意味着对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谁能抢占量子通信市场的“制高点”,谁就打响了未来千亿市场空间的第一炮。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推荐
广告
近期热点
广告
广告
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广告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