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无线充电也玩快充

2014-12-27 程文智 阅读:
无线充电方案到目前为止还是5W的解决方案为主。据说15W的WPC标准需要到2015年年中才会发布。10W无线充电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包括一个10W的无线电源发送器bq500215和一个10W的接收器bq51025……

“无线充电”是近几年颇受消费者关注的一个关键词,尽管去年开始,陆续有一些手机厂商将无线充电功能集成在他们的旗舰机型中,但是这个市场一直没有取得大的进展。这与无线充电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应该是用户体验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好。

比如说我之前就买过一个无线充电板,但尝鲜用来几次后,就将它束之高阁了。放弃它的原因一是并没有比我用USB线充电方便多少;二是充电时间长了不少;三是发热量比我用线充要高不少。

现在的高端智能手机的电池都奔3000mAh而去,相应的适配器不是5V/2A,就是5V/1.8A,而无线充电方案到目前为止还是5W的解决方案为主。据说15W的WPC标准需要到2015年年中才会发布。

虽然WPC协会的15W标准还没正式推出,但已经有芯片厂商开始抢跑,比如TI在前不久推出了10W无线充电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包括一个10W的无线电源发送器bq500215和一个10W的接收器bq51025。TI电池管理产品中国市场经理文司华博士特意指出,只有当这两个芯片搭配使用时,才能实现10W的无线功率传输,否则会按照WPC的协议,只能实现5W的功率传输。

(电子工程专辑)
图1:TI电池管理产品中国市场经理文司华博士。

第2页:I加大了芯片的面积 系统效率可以达到84%

第3页:采用TI的5W无线充电解决方案的智能水杯 功能强大

{pagination}

无线充电的效率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当输出功率小的时候,效率不高,散发的热量不那么明显,或许可以容忍。但如果功率提升了,而效率没有很好的改善的话,会造成糟糕的用户体验,文司华表示,“为了解决效率问题,TI花了不少力气,当bq500215和bq51025搭配使用时,系统效率可以达到84%。”

他也坦承,为了获得这么高的效率,TI加大了芯片的面积,也就是说增加了芯片的成本。他还进一步指出,芯片面积加大,只是提升了传导效率。系统的效率还会受系统架构的损耗和开关损耗的影响。

以前的无线充电一般都只是支持单节电池,5W就是标准的单节电池,而TI的10W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可以支持双节电池的应用。文司华认为,现在的双节电池有很多的应用,比如餐馆的手持式POS机,超极本等。他甚至觉得这有可能带动一部分平板电脑进入双节电池时代。

(电子工程专辑)
图2:无线充电系统设计注意事项。

此外,发送器bq500215采用了增强型异物检测(FOD)技术,该芯片有一个FOD的Ping。与以前在电源传输的过程中才会检测FOD不同的是,由于FOD Ping的存在,不管有没有接收端放在发射端上面,只要有任何一个物体放在发射端上面,发射端都会进行FOD检测。文司华解释说,“所谓Ping的意思是断断续续的探测有没有这么一个物体,因此,通过FOD Ping我们能够做到在没有电源传输的时候就能检测到金属物体的存在。”

据文司华透漏,与5W的无线充电相比,10W的无线充电方案大大提升了充电速度。他拿给3100mAh的电池充电为例,以前需要3.81小时,现在可以降到2.8小时,降低了一个小时左右。

第3页:采用TI的5W无线充电解决方案的智能水杯 功能强大

{pagination}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在很多场合得到了应用,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电动汽车,以及一些智能硬件等等。像最近比较受人关注的智能水杯大都也采用了无线充电技术,其中睿讴(rrioo) Office 1 ocup智能水杯就是其中之一。Rrioo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Jeef透露,通过使用TI的蓝牙双模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Rrioo的智能水杯显得更具吸引力。

(电子工程专辑)
图3:睿讴(rrioo) Office 1 ocup智能水杯。

该智能水杯具有无线充电、手势感应、暖手功能、保温、情感互动和茶颜等功能。据Jeef介绍,目前这款智能水杯采用的是TI的5W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因此,保温和暖手功能不能同时进行,只能做到要么保温,要么暖手。不过他们正在开发10W的方案,到时候就可以同时进行了,而且保温的水温也可以更高。

智能水杯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应用,相信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会有更多更具创新的应用出现。

《电子工程专辑》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推荐
    广告
    近期热点
    广告
    广告
    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广告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