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昌旭
显然,各种智能手环成为今年巴塞罗那移动通信展(MWC)上最受追捧的明星,特别是在三星出人意外地推出了Gear fit,而之前大家只是预测三星会推出其第二代智能手表Gear 2。更有戏剧性的故事是,在三星推出Gear fit的前一天,华为抢先推出了智能手环Talk Band B1,两者看起来十分相似,但三星用了曲面Super AMOLED显示屏,这也是三星首次将曲面显示屏用于终端智能产品。不过,华为的智能手环可以将其中那个电子部件取出来放在耳朵边接听电话,三星的Fit没有接听电话功能。这种可拆卸式的智能手环,成为今年MWC上的主要风格,几乎都是这种方式,显得更灵活。
所以MWC上,我最喜欢的还是索尼的系列智能手环。索尼走的是时尚路线,每一个智能手环,以可拆卸的方式,提供几十种表带,这些表带不同材质不同形状,很是吸引消费者。但索尼的智能手环显然就是一个标准的配件,都不能显示。
这次展会上,具有更多功能的智能手表反而没有抢到眼球,不论是索尼的智能手表,还是三星推出的第二代智能手表Gear 2 Neo,并没有引起太多惊喜。与一代产品改进不大。女生带着仍显笨大,男士粗壮的手腕比较合适。并且,比如三星的Gear 2 Neo,只能适配三星的手机。
Gear fit
索尼的系列智能手环
{pagination}
从今年一二月的两次国际大型展会即美国消费电子展CES和巴塞罗那移动通讯展MWC来看,我认为智能穿戴终端的两种业务模式会同步发展: 一种是提供运动监测+生理监测等多种监测功能的智能穿戴终端,结合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服务,并让用户产生粘性,这里需要突破的技术是传感器技术和后台的各种应用数据分析,而这两个目前还处于比较初期或者资源十分短缺阶段;另一种方式是走时尚路线的智能穿戴产品,虽然功能简单,但是非常时尚,也会吸引各种消费者,比如,在欧美卖得比较好的几种流行手环(Nike,Jawbone,Fitbit和Misfit等),虽然没有太多的应用粘性,但是作为时尚产品也会带来不少销量,有些消费者,甚至买几个智能手环来试戴,电子产品快销特点在这里会表现得十分突出。我预测今年中国市场的年轻人将会出现过去两年欧美年青人购买手环的风潮。
对于这两种业务模式,前者一定是要依靠服务来赚钱了,因为粘性代表着用户的换机周期反而更长,产品功能更“重”;而对于后者,用户的换机周期会非常短,功能“轻”,大家会争相买最新的款式,比如现在Nike手环二代出来,很多用户从一代换到了二代,虽然我们公认它没有什么实用的粘性,但我身边甚至有年轻人拿它当成手表来用,就是因为酷与时尚。
但是,这两种业务模式,哪一类是传统手机厂家能够玩的?智能穿戴产品是传统手机厂家的菜吗?这次同去MWC的众多中国手机厂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笔者正好在去巴塞罗拉的飞机上和展会上都遇到了国内几大手机公司的高层,与他们沟通,我得出以下观点:未来智能穿戴终端,会有两类公司来运作,一类是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服务类公司,基于云端大数据和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提供各种健康和服务;另一类是有时尚基因的公司,将智能穿戴产品,推向时尚化,消费者也会为时尚产品买单。
那么,传统手机厂商如何参与这场游戏呢?当然首先是要与第三方能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合作;其次,要定位于“重服务”即具有丰富功能的智能穿戴终端,因为这里的硬件设计门槛还是很高的,也是我们传统手机厂商的积累与优势。其中,最重要的设计挑战包括各种重要生理监测指标的精准性测量,各种运动时对信号的调整,甚至对于不同的运动,比如篮球、足球、静卧等都要做不同的测试调整,因为都会引起生量指标变化。当然,低功耗与小尺寸设计也是对硬件的挑战,包括对各种传统感器的低功耗控制,现在Sensor hub流行也是这个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如前所述,现在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穿戴的最大挑战之一,简单功能手环只需要一个三轴运动传感器+M0控制器,成本也非常便宜,现在几乎到一美元了。但是复杂的生理健康功能监测的智能手表需要的传感器则成为目前最大的技术挑战,现在大家在攻克的一个技术难题是能单手、主动测量心电等指标的测量方案,不知今年将出的苹果 iWatch能否实现?
《电子工程专辑》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