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能吃下不一定好消化?紫光接连收购展讯锐迪科

2013-11-13 阅读:
紫光集团收购展讯后豪取锐迪科,接连大手笔并购引猜测?竞争关系的展讯曾经想收购锐迪科?锐迪科因看重紫光发展而拒绝比紫光价格还要高的收购要约?紫光成功收购这两家公司,则将一跃成为中国本土芯片设计龙头。……

日前,紫光集团与锐迪科共同宣布,紫光集团将以现金方式收购锐迪科的全部流通股份,最终收购价格为每股美国存托股份18.5美元,收购总价约9.1亿美元,双方已在当天正式签署并购协议。在前期刚刚完成对展讯通信的收购后,紫光再度祭出大手笔。

业内人士表示,这两家公司都是中国本土芯片行业的翘楚,市场对紫光的后续动作充满期待。在前期收购展讯之时,市场就将其解读为“海外高科技优质资产的回归”。通过这两笔收购,紫光旗下集团将拥有两家国内芯片设计行业的第一梯队企业,芯片产业的新一轮大整合来临。

(电子工程专辑)

第2页:锐迪科为何拒绝高价收购邀约

第3页:后续动作受关注 展讯和锐迪科如何联手对付联发科

第4页:WHY锐迪科?竞争优势在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高效的工作效率

第5页:RDA竞争劣势在市场策略以及智能机时代软件能力、技术和专利的匮乏

{pagination}

紫光再度出手

紫光集团10月25日向锐迪科发出现金收购邀约,建议收购价为每美国存托股份18美元,收购总价约9亿美元。

这是紫光近期公布的第二笔大收购。今年6月20日,紫光向展讯通信发出现金收购邀约,建议收购价为每股美国存托股份28.5美元,收购总价约14.8亿美元。7月下旬,紫光与展讯方面宣布最终收购价格为每股美国存托股份31美元,收购总价约18亿美元。展讯将涉足互联网 紫光提14.8亿美元收购邀约

两笔巨额收购引发市场巨大的关注。消息一经公布,展讯和锐迪科的股价均跳空高开。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只是紫光一家相中了锐迪科。今年9月,隶属于上海浦东新区政府的浦东科投曾向锐迪科发出现金收购要约,收购价格为每股15.5美元。

11月11日晚间,紫光集团在其官网上发布消息,称与锐迪科正式签署了并购协议,从成交价格上来看,每股最终的成交价格比原先多出0.5美元。IC行业北京要吃了上海?近期本土IC产业热点事件的几点思考

(电子工程专辑)

第3页:后续动作受关注 展讯和锐迪科如何联手对付联发科

第4页:WHY锐迪科?竞争优势在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高效的工作效率

第5页:RDA竞争劣势在市场策略以及智能机时代软件能力、技术和专利的匮乏

{pagination}

上述芯片公司高管指出,若最终紫光拿下这两家公司,将对芯片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展讯和锐迪科都是中国芯片设计行业的翘楚,也是直接的竞争对手,但两家公司在业务布局上各有所侧重。上述高管表示,早年展讯和锐迪科是上下游关系,展讯在基带芯片方面比较领先,锐迪科则做外围芯片多一些。此前,展讯曾经想收购锐迪科,但最终没有成行。之后,展讯开始向下游业务拓展,锐迪科则逆向而动布局上游业务。目前来看,展讯仍是内地首屈一指的基带芯片设计企业,锐迪科则在业务布局上比较全面,在基带芯片、砷化镓功率放大器芯片、WIFI、蓝牙和FM等连接器芯片均有产品。

该高管表示,紫光集团之前几乎没有芯片设计业务,若成功收购这两家公司,则将一跃成为中国本土芯片设计龙头。展讯和锐迪科在智能终端芯片方面虽然与高通、联发科无法匹敌,但在大陆中低端智能终端领域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将左右产业未来的发展。

财务数据显示,这两家公司的业绩相当不错。受益于国产智能终端爆发,Q2财季净利润为3480万美元,同比增长66.2%。锐迪科Q2营收为1.1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均超市场预期。

由于展讯和锐迪科均在纳斯达克上市,收购完成之后,两家公司均将退市 ,市场对紫光集团的后续运作也充满期待。一位市场人士表示,在前期紫光收购展讯之时,市场已经解读为“海外高科技优质资产回归”。紫光集团一向精于资本运作,后期或将这两块优质资产推向国内资本市场。“在A股市场,目前芯片设计公司非常稀缺,而展讯和锐迪科在全球均有一定话语权,市场也在关注紫光方面后续怎么运作这两块资产。”

此外市场传言,由于紫光系和同方系同属于清华控股,展讯和锐迪科未来不排除在清华系内部进行整合。芯片设计属于微电子行业,同方微电子是同方国芯[0.65% 资金 研报]的全资子公司,同方国芯在智能终端也有一定业务布局,不排除后期将吸纳这块业务。对此,同方国芯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方面并不知道此事。紫光集团9.1亿收购RDA,沪深京三地IC产业排名逆转

第4页:WHY锐迪科?竞争优势在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高效的工作效率

第5页:RDA竞争劣势在市场策略以及智能机时代软件能力、技术和专利的匮乏

{pagination}

顾文军的新浪博客谈到《评锐迪科的双面性》,以下摘取其博客部分内容。

先看看锐迪科的双面性。锐迪科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高效的工作效率:

一、 超高的人员产值创造效率

从单位人员的产值来看,锐迪科有着中国领先的人均效率。人均产值超过一百万美元。这个在亚洲的芯片公司也是名列前茅。在公司的精神面貌上,也有着“团结一致,排除万难”的“野狗”风格。锐迪科可以实现人数较小的员工团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款新产品。较高的工作效率、较快的工作速度和团结的工作风格可以使得锐迪科保证了在低价情况下依然可以维持32%左右的毛利和12%左右的净利。虽然这些数据在欧美公司面前是“小巫见大巫”,但考虑到锐迪科的市场以及竞争策略,这两个数据在国也内也算是“小康水平”了。

二、 超强的产品整合与成本控制能力

锐迪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超强整合能力与低成本运营能力。能把应用处理器、基带以及射频等多芯片整合在一个单一芯片里面,并且以芯片的高集成度带来超低的成本架构,以超强的低成本运作能力保证了在芯片领域的“华山论贱”的竞争法则中,以“独孤求贱”的理念在FM、Tuner等诸多“血海”领域杀出一篇“蓝海”。另外公司采取了扁平化的管理模式,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绝对是中国公司低成本运作的模范。2008年,我对锐迪科几次考察和分析后,就把锐迪科列为未来中国十大最有潜力的设计公司之一。也是看中了锐迪科在低成本运营上的优势。

三、 超宽的产品线布局与技术积累

锐迪科是国内芯片设计公司中少有的技术全面、产品广泛的公司。产品线布局之宽在中国公司中绝对是凤毛麟角,从FM,PA,Tuner,RF,蓝牙到基带可以说“无所不有”;而针对的市场则是机顶盒、电视机、手机也是“无所不在”。并且在拥有了足够多的产品之后,在供应商面前的议价能力大大加强,反过来进一步保证了产品在价格战中的优势。

第5页:RDA竞争劣势在市场策略以及智能机时代软件能力、技术和专利的匮乏

{pagination}

正如硬币的双面,锐迪科的劣势和优势一样明显。锐迪科的竞争劣势主要在市场策略以及智能机时代软件能力、技术和专利的匮乏:

一:基带与周边产品的两难

锐迪科以周边产品起家,自己不做基带芯片。所以当时联发科和展讯等主芯片公司以及他们的客户都与锐迪科有着广泛的合作。“大树底下好乘凉”,锐迪科的周边产品借此“飞入寻常百姓家”。但从2012年锐迪科收购互芯进入手机基带芯片市场,和联发科以及展讯形成竞争对手后,那美好的合作关系就只能“此情可待成追忆”了。目前联发科和展讯等竞争对手以及他们的客户已经开始“封杀”锐迪科的周边产品(PA、FM、RF等)。在周边产品上联发科和展讯都采取了要么自己做,要么带领一帮小伙伴一起来做,颇有集团作战的味道。而锐迪科则被“孤立”了起来。目前这些周边产品占锐迪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竞争对手的打压已经成了锐迪科现在的“近虑”。2008年,一次聊天中我强烈建议锐迪科的CEO戴总当时就进入基带芯片,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可是“有多少策略可以重来”?

二:软件和操作系统的软肋

“近虑”难,“远忧”更难。相比竞争对手,锐迪科在软件/操作系统上非常薄弱。而这个致命问题在2G或者功能机时代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低成本运营和低价格的竞争策略在硬件主导的时代是行得通的,但是在3G和智能机时代软件和操作系统却是至关重要,而建立软件团队,强化软件和操作系统能力则非一日之功。看看联发科以及展讯等竞争对手,软件人员甚至超过了硬件人员,而锐迪科的团队中大多是硬件人员。不像硬件的“标准化”,软件则是“慢工出细活”。而能否组建这样一个团队,把软件能力从“零”提升起来,是决定锐迪科未来能否进入3G时代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WCDMA和TD-SCDMA的困局

搭着2G的夕阳,锐迪科去年进入基带领域,不知道这个时间点对锐迪科来说是终于进入主战场的“幸”还是进入主战场太晚的“不幸”。多模多制式眨眼之间就成了基带芯片的竞争壁垒。在WCDMA和TD-SCDMA领域如何获得相关的技术与专利?如何在高通的专利封锁、联发科的全面领先以及展讯的本土优势的围剿中杀出来?抛开专利封锁和技术来源,仅仅研究WCDMA和TD-SCDMA的标准,把IP转化成芯片,将技术转化成工程就已经 “非一日之寒”了。

四:缺乏品牌客户的隐忧

锐迪科目前是低成本运营,客户大多是国内的小客户或者山寨客户,这类客户为“低价”来,也为“低价”走。忠诚度是谈不上的。更关键的是在智能机时代,小客户以及山寨的竞争力大大下降,品牌越来越重要。“屋漏偏逢连夜雨”,随着产业的整合加剧,众多山寨小企业纷纷出局。而在4G时代,运营商的发言权变大,招标市场将会越来越重要。缺乏品牌客户则成了锐迪科在智能机时代的隐忧。如何获得大客户,甚至运营商的青睐,成了锐迪科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五:从“降低价格”到“提升价值”转型之痛苦

锐迪科目前是低成本运营,“省吃俭用”,把很多部门的人员控制在能少则少,把员工的张力运用到能大则大。不到竞争对手人数零头的软件团队,少之又少的测试、品质管理人员,这势必会导致产品在质量、性能和稳定性多个方面可能只能做到60分,而很难做到精益求精。对周边产品来说,“低价中质”可能会被客户接受,但转型做主芯片之后,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稳定性就取代价格成为客户选择的第一要素。其实锐迪科的现状也是众多中国公司的痛,也是中国电子产业的痛:控制成本,追求价格,牺牲品质。擅长“价格战”,避开“价值战”。这是产业竞争中后进入者的无奈之举,但随着产业升级,客户群体的集聚,势必要完成转型。从“降低价格”到“提升价值”,这是一个痛苦的转型,但是不得不转。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推荐
    广告
    近期热点
    广告
    广告
    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广告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