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首来自《诗经-无衣》中的词句,本用来形容秦军作战时团结抗敌的情怀。如今,它被英飞凌公司作为其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平台的注解,赋予了新的含义。
为鼓励本土设计,推动本土设计产业化,由英飞凌汽车电子事业部开创的“业内第一个汽车电子电控单元系统方案交互平台—汽车电子生态圈”日前正式上线,电控单元系统方案涉及新能源混合动力/纯电动、车身、汽车安全以及传统动力总成4大领域和AUTOSAR软件平台。
该公司中国区汽车电子业务负责人徐辉表示,英飞凌汽车电子部于2010年设立战略商务项目部(SBP),开始搭建亚太区汽车电子应用生态圈,中国是重中之重。其主要目的和意图是,充分利用国内独立汽车电子研发机构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结合英飞凌在汽车电子产品应用的经验和产品优势:1. 提供半导体部件以及系统方案以促进本土汽车电子产品的发展;2.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使英飞凌产品快速进入市场;3. 面对国内越来越多的成熟科研成果,通过英飞凌汽车电子生态圈促进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
英飞凌方面称,所有合作伙伴不但可获得来自英飞凌的直接技术支持,包括免费样片及免费工具等。更重要的是,英飞凌还将把基于汽车电子生态圈产业化产生营业额的一部分,作为研发资金给予合作伙伴。数据显示,目前,所有英飞凌签约产业化合作伙伴均与零部件厂商或车厂有(多个)横向签约在研项目,截止目前已经累计达190余个,成熟方案超过70个,超过700名工程师参与其中,客户面覆盖了本土前十位的车厂和零部件厂商。预计未来5年,这些项目投入量产后将能带来高达8000万欧元的销售额,而英飞凌也将拿出400万-500万欧元对相关项目给予奖励。
{pagination}
从签约情况来看,190多个项目中有84个是新能源动力总成, 其他项目则包括汽车安全(49个)、车身(41个)和传统动力总成(16个)。徐辉认为,虽然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不如预期,但其作为未来发展趋势已是业界共识。中国在安全、动力系统等领域的研发水平相比国外还有一些差距,但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上与国外技术基本同步,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英飞凌之所以愿意出资打造该生态圈系统,徐辉称,中国本土有4000多家零部件厂商和车厂,市场极为分散,并且存在核心技术积累不足、缺乏核心专利以及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外包一些方案。同时,拥有较强研发实力的本土科研机构,开发出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但营销渠道缺乏,难以在市场上推广。
如果基于该生态圈系统,一方面,有外包设计需求的零部件厂商和车厂在此可以找到成熟系统方案及技术服务,通过外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和运营费用。此外,还可免费发布方案需求或标书,以竞标形式寻求性价比最高的合作。另一方面,英飞凌签约产业化合作伙伴可在生态圈发布成熟系统方案,挖掘更多潜在客户,扩大产业化成果。
据悉,独立科研机构加入英飞凌汽车电子亚太区产业化合作伙伴网络的唯一条件是:拥有与本土零部件成熟的,或车厂签约的,或即将签约的产业化在研项目。推荐候选产业化合作伙伴,只要提供主要负责人的手机号和EMAIL,若成功签约,英飞凌还将颁发个人奖励。
但目前,英飞凌汽车电子生态圈项目只包括亚太区产业化合作伙伴。徐辉对此解释说,主要是由于欧美等国零部件厂和车厂的研发实力很强,独立科研机构很少,中国整车厂购买其科研机构解决方案的成本偏高。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生态圈也会考虑引进欧美科研机构,并将领域逐步从本土品牌整车厂拓展至合资品牌车厂,共同提升中国汽车电子的研发水平和实力。
《电子工程专辑》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