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TI在上海设立MCU研发中心对中外IC公司有何指导意义?

2012-07-03 Junko Yoshida 阅读:
许多跨国芯片公司会选择低调地将部份工作转移到中国,然而,也有一些业界领导公司选择更加深入中国市场,而且,他们从不避讳谈论其中国策略。德州仪器就将在上海设立了MCU设计中心,并且“开发专门为中国市场而设计的微控制器”。

许多跨国芯片公司会选择低调地将部份工作转移到中国,然而,也有一些业界领导公司选择更加深入中国市场,而且,他们从不避讳谈论其中国策略。

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TI),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德州仪器上海微控制器(MCU)设计中心最近刚完成了首款本地设计的芯片tape out案例。虽然TI并不透露其上海设计中心团队规模,但TI微控制器副总裁Scott Roller在最近的一次接受电子工程专辑美国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MCU设计中心是一个规模颇大的团队,有许多设计正在进行。”

TI在上海设立MCU研发中心对中外IC公司有何指导意义?(电子工程专辑)
德州仪器微控制器副总裁Scott Roller

TI的上海MCU设计中心是在2011年初开始运作,除了德国、邦加罗尔和达拉斯以外,上海是目前TI最新一个设计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TI在中国的工厂并不只是为了支持现有的MCU产品而存在。相反地,它主要负责一些来自中国的MCU产品线开发工作。“在中国,我们开发专门为中国市场而设计的微控制器,”Roller说。这个设计中心聚集了所有必要的工作人员,包括销售、应用软件开发、系统和处理器设计工程师,以及FAE工程师等。“我们包含了前端到后端的完整流程,”Roller说。

为何在中国设计?

当被问及为何选在中国设计时,Roller给了我两个理由:“首先,你可以更灵活,速度更快。其次,选择在本地进行设计,将大幅减少因误解而出错的机率。”

尽管理论上来说,此举可能深具意义,但并不是每一家跨国公司都愿意公开承诺他们将在中国进行设计。

月前,在美国德州San Antonio举办的飞思卡尔技术论坛(Freescale Technology Forum)上,飞思卡尔新任总裁暨执行长Gregg Lowe指出,中国市场正在从低成本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转变为具备设计能力,可为当地广大内需市场开发所需产品的真正高科技枢纽。

想在中国销售产品的芯片供应商,就必须在当地扎根,Lowe说。IC供应商并不一定要在中国设计产品,但他们必须在当地设有FAE工程师和系统工程师,他表示。

下一页:ARM吴雄昂:贴近市场,才能有更快的响应速度

{pagination}

ARM吴雄昂:贴近市场,才能有更快的响应速度

然而,ARM中国总裁吴雄昂说,中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中国的速度。就他观察,一般在中国的SoC设计周期会更短。“从设计开始到真正tape out,有时只需要五到六个月。中国公司做决定的速度非常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更迅速。”

而在进行一款特殊设计时,跨国公司通常要回报总部做决定,这种做法并不适合中国本地市场,吴雄昂说。

TI的Roller强调,出于成本考量,TI过去并没有在中国建立MCU设计中心。他指出,中国的工程技术人才可能会“便宜一点,但你不会真的省下很多钱。”而今,TI在中国成立设计中心的主因,是因为“我们希望能设计和生产出更贴近本地需求的产品。”

对TI来说,现阶段中国MCU市场中一个最关键的领域,就是中国正在发展的国家电网计划所带动的智能电表。TI已经推出了首款产品,目前已提供样品,Roller说。“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庞大的商机。”

TI在中国销售的两款主力MCU产品分别是超低功耗16位微控制器MSP430,以及32位的C2000微控制器。

当问到还有哪些跨国公司也大力投入中国MCU市场时,Roller提到了飞思卡尔(Freescale)和瑞萨(Renesas)。

飞思卡尔已进军中国多年,TI的Roller说。但他也表示,在新的CEO上任后,情况可能会改变。Roller口中的新任CEO指的是从TI跳到飞思卡尔的Lowe。

飞思卡尔的Lowe任职于TI时,曾带领TI位在达拉斯的模拟事业部。而TI已经在中国设立了数个模拟设计中心。

在飞思卡尔技术论坛中,飞思卡尔的Lowe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设计决策将会逐渐转移。”他表示,“你不能只待在硅谷,还有其他重要的地方得去,但你必须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设计出真正贴近客户的芯片。

──本文部份内容由Dylan McGrath提供。

本文授权翻译自EE TIMES,谢绝转载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Junko Yoshida
ASPENCORE全球联席总编辑,首席国际特派记者。曾任把口记者(beat reporter)和EE Times主编的Junko Yoshida现在把更多时间用来报道全球电子行业,尤其关注中国。 她的关注重点一直是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新一代消费电子产品往往诞生于此。 她现在正在增加对中国半导体制造商的报道,撰写关于晶圆厂和无晶圆厂制造商的规划。 此外,她还为EE Times的Designlines栏目提供汽车、物联网和无线/网络服务相关内容。 自1990年以来,她一直在为EE Times提供内容。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推荐
    广告
    近期热点
    广告
    广告
    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广告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