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智能手机正在经历如PC一样的演进路线

2012-02-16 孙昌旭,邵乐峰 阅读:
目前,移动互联和嵌入式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在上述领域占据压倒性优势的ARM,是如何看待整个业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日前,本刊记者就相关热点话题采访了ARM中国区总裁吴雄昂。

目前,移动互联和嵌入式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在上述领域占据压倒性优势的ARM,是如何看待整个业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日前,本刊记者就相关热点话题采访了ARM中国区总裁吴雄昂。

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平台,目前正在经历如PC机一样的演变路线,每天都有令人震撼的设备发布,移动计算性能不断提高。您对2012年以及之后几年移动平台的演进趋势有何判断?传统的硬件思维模式是否会让厂商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从而抑制创新?

高端平台的总体演进方向是给移动平台带来与PC相当的用户体验。例如,2012年高端平台CPU将演进到双核A15,2013年移动平台演进到支持四核或双核A15/A7大小核配置,达到高性能与低功耗的平衡。同时GPU将由目前的支持OpenGL ES2.0标准演进到支持OpenCL及微软Directx引擎。

由于高端移动平台的演进是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因此,平台的演进不能只是提升硬件,需要与软件、应用相结合,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这需要整机厂商与移动互联网应用以及服务厂商结合,采用与应用和服务适应的硬件平台,同时可以在商业模式方面进一步创新,以避免纯粹卖硬件的思维模式。硬件与软件服务结合做整体创新,才会更有利于产业发展。

随着多核处理器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设备中的快速普及,“四核强于双核”、“双核强于单核”的理念似乎也普遍被消费者认可。您是如何看待多核发展趋势的?ARM为顺应多核趋势,又做了哪些技术规划?

我认为对于“多核手机”的宣传攻势不能盲目跟风。放多个核容易,但更重要的是你怎样从应用软件上来利用多核,如果软件系统没有办法支持多核运行,所执行的又不是并行计算,多核意义就不大。客户完全可以在系统里面放两个A8,从而变成多核;但是像A5、A9、A7这些本来就为多核运算而设计的处理器更需要考虑到软件的配套问题。因为它们都有SMP(同步多处理器,Synchronous Multi-Processors),这个SMP针对Android做了优化处理,可以针对不同运算量的任务,比如听音乐和上网,自动做负载均衡,合理分配运算任务。

ARM中国区总裁吴雄昂

一般来讲,双核处理器如果有SMP,它的处理能力是单核的1.8-1.9倍(当然达不到完全的两倍)。但是放了四个核以后,我们现在的软件环境就不能保证这个支持力度了,也就是说,四核不是0.9乘以4变成3.6倍,可能最后只有3倍甚至不到。我认为,多核CPU最关键的衡量标准是它有没有SMP,有了SMP,操作系统才能自动识别,并自动对多核进行任务分配。

ARM刚刚发布了Big.Little大小核架构,在这个架构中,A5或者A9充当小核,处理基本的智能手机功能;A15这个大核专门负责高难度工作。平时,大核实际是关掉的,一旦有高处理性能的要求,比如上网、打3D游戏、处理大型复杂文件的时候,系统就自动切换,打开大核。尽管这个时间可能占整个使用时间的10%都不到,但是必须保证用户需要的时候就能用上。

{pagination}

ARM日前公开了新的ARMv8架构的技术细节,这是首款包含64位指令集的ARM架构。选择这个时候推64位架构出于怎样的考虑?对未来的发展应用有什么看法?

长远来看,从32位向64位演进,这个事情迟早都会发生。根据Cisco的预测,到2025年每个人要有100个以上的互联网节点,这不仅意味方便的生活,也意味巨大的能效挑战。所以,我们必须现在就要考虑如何抑制功耗:云计算实际上就是用一种智能化的手段最有效的去利用计算资源,让每个人手上的终端设备的能耗尽可能降下来。正是看到了这样的趋势,我们最近推出64位的v8架构,就是为了我们两年以后的Server,以及其他产品做一个铺垫。根据我们的经验,在这个行业里,两年是一个新架构逐步完善自己软硬件系统的一个周期。

ARM架构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横跨从微型传感器到大型基础设施设备的整个领域。ARMv8是在行业标准的32位ARM架构上进行开发的,将基于ARM处理器的解决方案延伸至对扩展虚拟地址和64位数据处理技术有更高要求的面向消费者和企业的应用领域。

配合ARMv8架构的推出,ARM正在努力确保一个强大的设计生态系统来支持64位指令集。ARM的主要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已经能够获得支持ARMv8架构的ARM编译器和快速模型(Fast Model)。在新架构的支持下,对一系列开源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第三方工具的初始开发已经在开展中。通过合作,ARM合作伙伴们共同加速64位生态系统的开发,在许多情况下,可视为这是对现有支持基于ARMv7架构产品的广泛生态系统的自然延伸。

以Google重金收购MOTO、Amazon力推Kindle Fire为代表,相当多的软件及互联网企业正在抢滩登陆移动互联领域,出现了所谓的“软硬通吃”现象。您对这种现象作何解读?对于众多本土企业来说,他们的机会在哪里?

很明显,像Kindle Fire这种应用模式影响非常大,很多人都觉得这会对一些二线硬件品牌构成威胁。Kindle Fire的价位已经无法再从硬件上挣钱,而要通过软件应用服务来竞争,所以软件厂商或者说内容提供商,我觉得未来的潜力很大。毕竟,硬件资源是市场化的,进入门槛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个人认为,在移动互联领域,这种软硬通吃的模式对中国厂商可能还是一个机会。因为中国市场是独成体系的,无论是中国的电信运营商,还是腾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封闭、容量巨大的市场体系。中国厂商可以基于自己的市场优势去做一些有本土特色的服务内容,国外公司很难在这方面和他们竞争,比如,Amazon就不太可能跑到中国来卖Kindle。一些国外二线硬件品牌曾经也是中国厂商的竞争对手,但是他们现在日子比较难过:一来,他们竞争不过苹果、三星这样的一线国际品牌;二来,他们对自成体系的中国市场的渗透力有限。同时,移动互联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芯片厂商能够支持的资源是有限的,只能支持十几、二十几家VIP级别的公司。所以,我觉得现在最危险的还不是中国厂商,而是国外二线品牌厂商。

ARM这些年发展的顺风顺水,尤其是在中国市场,那么您认为ARM未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未来ARM最大的挑战很简单,就是如何守住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商业模式,不该做的绝对不去做,并帮助整个生态系统成功。建立生态系统,其实所有厂商尤其是IP公司都会这么说。但关键在于,人家到底值不值得用有限的资源去支持你?人家支持了你,能不能赚到钱?ARM今天之所以获得了成功,就是因为我们确实让整个产业链赚到了钱。不夸张的说,ARM每赚到一块钱,整个产业链就能赚到90多块。

本文来自《电子工程专辑》2012年2月刊,为本刊作者原创,谢绝转载。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推荐
    广告
    近期热点
    广告
    广告
    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广告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