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准备好,我们即将跨入一个消费电子新时代,届时电视再也无法自己为自己下定义;这个趋势在今年的美国国际消费性电子展(CES)上显而易见……
在这场消费电子展(CES)探险中,我首先抵达的是英特尔的摊位。这家公司的重点全都在超轻薄笔电(Ultrabook)上,展示了包括第二代i5和i7 Core处理器在内的许多机种。不过,我还没看到任何与22nm Ivy Bridge处理器相关的展示。这看起来不大寻常,因为英特尔的Ivy Bridge是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处理器,早在去年便为这款率先使用3D三栅极技术的创新产品做宣布了。因此,英特尔目前仍不愿透露22nm工艺这件事,不禁让我想到这款处理器究竟能不能如期在四月问世。
虽然身为媒体,获得了提前进入英特尔摊位的福利,但里面仍然是挤、挤、挤......
【分页导航】
• 第1页:人潮涌动的CES | • 第2页:消失的Lumia 900 |
• 第3页: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通 | • 第4页:神秘的Tegra平板 |
• 第5页:Primesense手势控制技术 | • 第6页:低调的Blackberry |
• 第7页:OLPC XO-3平板 | • 第8页:ViewSonic低成本平板 |
• 第9页:三星Galaxy Note | • 第10页:CES趋势分析 |
{pagination}
消失的Lumia 900
由于地缘关系,微软摊位成为我CES之旅的第二站。在这一站没什么惊人的发现,倒是看到了许多采用Windows 7和7.5移动操作系统的手持装置,以及即将推出的Windows 8平台。Kinect 也是展示重点,我可以尝试最新的星际大战:竞赛快艇(Star Wars: Pod Racer)。Kinect平台进行的游戏非常直观,而且我觉得它要比基于星战前传1的电影版本来得好多了。
之后我到了南厅的楼上,以搜索能让我感兴趣的摊位大致在哪些方位。首先是诺基亚。但奇怪的是,诺基亚的摊位主要展示Lumia 710和800系列手机。但之前在记者会上展示的900系列手机则无处可寻。
诺基亚展示的Lumia 710
【分页导航】
• 第1页:人潮涌动的CES | • 第2页:消失的Lumia 900 |
• 第3页: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通 | • 第4页:神秘的Tegra平板 |
• 第5页:Primesense手势控制技术 | • 第6页:低调的Blackberry |
• 第7页:OLPC XO-3平板 | • 第8页:ViewSonic低成本平板 |
• 第9页:三星Galaxy Note | • 第10页:CES趋势分析 |
{pagination}
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通
下一站是柯达。柯达的摊位主要重点在复印机和打印解决方案,甚至看不到数码相机。在一家相机公司的摊位上竟然看不到相机?或许柯达已经将他们的业务重心转向成长中的家庭打印市场了吧。
接下来我到了高通(Qualcomm)的摊位,这个摊位令人印象深刻。高通展示了第四代Snapdragon 处理器。这些元件采用台积电(TSMC)的28nm工艺。高通进行了许多展示来证明第四代Snapdragon的能力,包括影像信号处理、音频管理、核心级的处理能力,以及用硬核执行密集的游戏应用等。高通的工程师表示,尽管Nvidia已经抢先一步推出产品,但他们有信心和Nvidia的Tegra 3抗衡。
【分页导航】
• 第1页:人潮涌动的CES | • 第2页:消失的Lumia 900 |
• 第3页: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通 | • 第4页:神秘的Tegra平板 |
• 第5页:Primesense手势控制技术 | • 第6页:低调的Blackberry |
• 第7页:OLPC XO-3平板 | • 第8页:ViewSonic低成本平板 |
• 第9页:三星Galaxy Note | • 第10页:CES趋势分析 |
{pagination}
神秘的Tegra平板
在Nvidia的摊位中, Tegra 3处理器是最主要的主角。透过华硕(Asus)的变形金刚平板(Transformer Prime),Nvidia在CES上竭尽所能地展示其四核处理器的效能。不过,Nvidia摊位中最有趣的一项产品,是同样采用Tegra 3的中兴(ZTE)7吋平板。我希望中兴在他们的摊位上也能展示这款平板,而且能给它取个正式的名字。
神秘的中兴平板电脑
【分页导航】
• 第1页:人潮涌动的CES | • 第2页:消失的Lumia 900 |
• 第3页: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通 | • 第4页:神秘的Tegra平板 |
• 第5页:Primesense手势控制技术 | • 第6页:低调的Blackberry |
• 第7页:OLPC XO-3平板 | • 第8页:ViewSonic低成本平板 |
• 第9页:三星Galaxy Note | • 第10页:CES趋势分析 |
{pagination}
Primesense
在浏览南厅的摊位后,一个特别的摊位吸引了我的注意。该摊位展出的是PrimeSense ──这也是令我着迷的一项技术。之前,我们曾经拆解过Kinect,并在其中发现了一款由以色列开发的芯片,该芯片主要用于处理创新的手势控制。
在他们的摊位上,该公司的销售暨行销副总裁Ohad Shvueli为我介绍如何透过三管齐下的策略,来扩大PrimeSense 3D感测器技术市场接受度的策略。首先,他介绍了该公司的电子商务策略,以一个服饰选择应用程序为例,能让使用者选择想要的搭配,并选择身形和预览结果。使用者可以决定是否购买或继续浏览。
接下来的策略是针对开放社群开发OpenNI软件。我有机会先看到了该公司的软件展示,开发人员能使用PrimeSense运动撷取技术来开发应用程序,然后上传到网路上分享给其他人。最后,是展现PrimeSense能应用在电视领域的能力。这项展示显示出PrimeSense技术如何以个别使用者选择的电视内容为基础,为多个电视使用者建构出独特的个别资料。Shvueli表示,这将让看电视这件事变得更加个人化,而商机就在内容管理和观众喜好的广告之中。
【分页导航】
• 第1页:人潮涌动的CES | • 第2页:消失的Lumia 900 |
• 第3页: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通 | • 第4页:神秘的Tegra平板 |
• 第5页:Primesense手势控制技术 | • 第6页:低调的Blackberry |
• 第7页:OLPC XO-3平板 | • 第8页:ViewSonic低成本平板 |
• 第9页:三星Galaxy Note | • 第10页:CES趋势分析 |
{pagination}
低调的Blackberry
在经历困难的一年后,黑莓(Blackberry)在CES的布置相当低调,该公司的摊位展示了用于手机的Blackberry 7.1,以及用于平板的2.0版操作系统。
【分页导航】
• 第1页:人潮涌动的CES | • 第2页:消失的Lumia 900 |
• 第3页: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通 | • 第4页:神秘的Tegra平板 |
• 第5页:Primesense手势控制技术 | • 第6页:低调的Blackberry |
• 第7页:OLPC XO-3平板 | • 第8页:ViewSonic低成本平板 |
• 第9页:三星Galaxy Note | • 第10页:CES趋势分析 |
{pagination}
OLPC XO-3平板
采用Marvell Armada处理器的OLPC XO-3平板电脑(总成本30美元)
参阅电子工程专辑报道:Marvell携手OLPC揭开100美元XO3.0平板面纱
【分页导航】
• 第1页:人潮涌动的CES | • 第2页:消失的Lumia 900 |
• 第3页: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通 | • 第4页:神秘的Tegra平板 |
• 第5页:Primesense手势控制技术 | • 第6页:低调的Blackberry |
• 第7页:OLPC XO-3平板 | • 第8页:ViewSonic低成本平板 |
• 第9页:三星Galaxy Note | • 第10页:CES趋势分析 |
{pagination}
ViewSonic低成本平板
ViewSonic的低成本平板系列
【分页导航】
• 第1页:人潮涌动的CES | • 第2页:消失的Lumia 900 |
• 第3页: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通 | • 第4页:神秘的Tegra平板 |
• 第5页:Primesense手势控制技术 | • 第6页:低调的Blackberry |
• 第7页:OLPC XO-3平板 | • 第8页:ViewSonic低成本平板 |
• 第9页:三星Galaxy Note | • 第10页:CES趋势分析 |
{pagination}
三星Galaxy Note
三星的Galaxy Note平板,配备手写笔,参观者排起了长队等待现场肖像工作室的画家用三星GALAXY Note现场作画。
三星Galaxy Note现场作画
【分页导航】
• 第1页:人潮涌动的CES | • 第2页:消失的Lumia 900 |
• 第3页: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通 | • 第4页:神秘的Tegra平板 |
• 第5页:Primesense手势控制技术 | • 第6页:低调的Blackberry |
• 第7页:OLPC XO-3平板 | • 第8页:ViewSonic低成本平板 |
• 第9页:三星Galaxy Note | • 第10页:CES趋势分析 |
{pagination}
CES趋势分析:移动设备与电视对决
请准备好,我们即将跨入一个消费电子新时代,届时电视再也无法自己为自己下定义;这个趋势在今年的美国国际消费性电子展(CES)上显而易见,移动装置开始重塑电视接下来该扮演的角色──从应用程序、服务以及连结性等,硬件需要适应的各方面。
在CES上最大力提倡以上趋势的就是三星 (Samsung),该公司挟其身为全球顶尖电视品牌、第一大智能手机供应商,以及半导体制造大厂的优势,威逼软件开发商创作能让手机、平板电脑、智慧型电视使用的“多萤应用程序(multi-screen apps)”;三星的目标是将不同装置的内容、应用程序与服务界线打破。
而如果“多屏应用程序”的趋势确立,消费电子产业的下一个战线何在?对此顾问机构Accenture的电子与高科技产业资深分析师Kumu Puri认为:“(消费性电子产业)最后的战场已经由电视移动到移动装置领域。”
在2011年的CES可以发现,多媒体平板电脑在消费者家中的客厅扮演了更吃重的角色;但在当时很少有人预见,平板电脑角色的变换,可能将导致传统PC与电视的对决。
根据Accenture的一项调查,有44%的平板电脑使用者会观赏流媒体内容,此外有43%的平板电脑使用者至少每周会下载一次应用程序。该调查更重要的发现是,受访消费者在一个星期之内透过电视机观看广播电视或有线电视节目的时数比例,已经由2009年的71%,在2011年减少为48%。
在CES上有数位半导体产业高层,都表达了移动装置将如何对电视产业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的看法。例如联发科(MediaTek)总经理谢清江(CJ Hsieh)在接受电子工程专辑美国编辑专访时,就强调了必须同时在手机与电视平台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性,而且这同时适用于消费电子芯片商与系统供应商:“你必须兼顾两者,跨平台将带来很大的优势。”
博通(Broadcom)的移动平台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裁Rafael Sotomayor则表示:“这种说法也许有一点简陋,但我预测移动装置将会对电视的功能产生不少影响。”该公司刚推出首批802.11ac芯片系列产品,这种无线新标准号称允许较少的视频压缩,达到低延迟(小于50 millisecond)、高分辨率的效果。
这也就是说,该技术能让移动装置分享内容,并且与跨平台的无线显示器解决方案搭配──但问题又来了,要连结所有的移动装置与电视,需要的是什么?所谓的“多屏”杀手级应用可能会是什么模样?
消费者已经发现,他们其实不太需要用电视上网,用平板电脑就好,而且同时可以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而且,消费者已经了解到,他们其实不必一定要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可以躺在床上用平板电脑看流视频;所以干嘛要把PC、平板电脑或是手机上的内容传送到电视机上?
那些推广Wi-Fi Direct 与Wi-Fi显示器解决方案的厂商,包括Sigma Design与博通,都认为一个小小的接取点装置,或是搭载Wi-Fi Direct功能、内建Netflix等应用程序的机顶盒,会让实现以上的视频分享愿景变得简单,而且商机更为可行。这是没错,但现在并没有一种步骤简单的解决方案,能实现数字内容的多屏分享。
三星可以合理地预期该公司的Galaxy手机、Galaxy Tab与大屏幕电视机使用者,能把三种装置连结在一起;苹果的拥护者们也相信,可建构一个整合性的“苹果家庭网络环境”。但对大多数拥有一堆不同厂牌消费装置──采用不同的操作系统,视频功能也大不相同──的人们来说,新一代的Wi-Fi Direct机顶盒就将扮演关键角色。
该种机顶盒必须具备足够的智能功能,拥有一种能应付不同操作系统需求、不同屏幕分辨率需求的中介软件;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不同移动装置与消费设备之间顺畅的点对点连结体验,还是一种开发中的技术。
还有其他意见认为,能在大屏幕电视上玩社交网络或是使用即时通,将会重新定义电视的未来;事实上,消费者早就会边看电视球赛转播边互传手机短信,所以让电视化身社交平台的点子,可能还蛮符合消费者的习性,这感觉是个好预兆。但,这足以让消费者换台新电视吗?对于这个问题,Accenture的Puri回答:“我不确定。”
15年前,消费电子产业为了PC可能入侵客厅而奋战,该场PC与TV的对决推动了双方阵营的技术进展,从用户介面、视频压缩、处理器到操作系统、中介软件、Java语言等等,而且催生了数字电视标准。
在那个时候,产业各界在许多怪题目上争论不休,包括谁将掌控家庭娱乐并从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中获利?是否将会出现可提供500个频道的有线电视机顶盒,或是具备智能功能的电视与PC?
【分页导航】
• 第1页:人潮涌动的CES | • 第2页:消失的Lumia 900 |
• 第3页: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通 | • 第4页:神秘的Tegra平板 |
• 第5页:Primesense手势控制技术 | • 第6页:低调的Blackberry |
• 第7页:OLPC XO-3平板 | • 第8页:ViewSonic低成本平板 |
• 第9页:三星Galaxy Note | • 第10页:CES趋势分析 |
《电子工程专辑》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