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拿到了最新的Intel酷睿i9-11900K和酷睿i5-11600K。其中i5-11600K目前在京东的报价是2349元人民币,不带Xe核显版的11600KF则为1699元人民币——算是近代酷睿中端定位产品中相当有性价比的一款了,虽然也和AMD太过强势有关。借此机会,我们组装了一台基于酷睿i5-11600K的平价PC,聊聊现如今的平价PC在性能上可发挥到什么程度——比如能玩哪些游戏;顺带谈一谈酷睿i9-11900K这款年度旗舰PC处理器……

这两天关注PC处理器的同学,藉由各种评测资料,应当都大致了解了十一代Intel酷睿桌面处理器产品——代号为RocketLake-S的处理器性能。前不久这个系列产品发布之时,我们也特别刊文介绍了这代Cypress Cove CPU架构,以及Xe核显GPU的概况。

我们拿到了最新的Intel酷睿i9-11900K(8核16线程,睿频5.3GHz,125W TDP)和酷睿i5-11600K(6核12线程,睿频4.9GHz,125W TDP)。其中i5-11600K目前在京东的报价是2349元人民币,不带Xe核显版的11600KF则为1699元人民币——算是近代酷睿中端定位产品中相当有性价比的一款了,虽然也和AMD太过强势有关。

借此机会,我们组装了一台基于酷睿i5-11600K的平价PC,也正好聊聊现如今的平价PC在性能上可发挥到什么程度——比如能玩哪些游戏;并且也顺带谈一谈酷睿i9-11900K这款年度旗舰PC处理器的表现怎么样。

搭建“平价”平台

有关这两款处理器的具体配置就不赘述了,可参见此前发布之时的介绍文章。我搭建的这款“平价PC”整体配置如下:

  • 处理器:Intel酷睿i5-11600K(Rocket Lake-S);
  • 主板:ROG MAXIMUS XIII HERO;(BIOS固件更新日期2021年3月15日,ME固件版本15.0.20.1466)
  • 内存:金士顿8GB x2 DDR4 3200;(以下体验全部基于XMP II, DDR4-3200, 16-18-18-36-1.35V这个配置)
  • 硬盘:三星980 PRO 500GB SSD;
  • 显卡:Nvidia Geforce GTX1060 6G;

这里面可能主板不够平价——选择这个主板纯粹是因为手头有现成资源。选择其他500系列芯片组平台,就“平价PC”的目标用户群——包括平常会玩游戏,且用PC办公、中轻度多媒体创作、编程等比较普适的人群——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这里DDR4 3200内存和PCIe 4.0 SSD也都是为了搭上十一代桌面酷睿新技术的班车——而这两款产品又不会显得那么超前和昂贵。

另外,显卡选择Geforce GTX 1060,一方面这半年因为全球缺芯的关系,显卡价格都翻番了——即便是GTX 1060 6G,如今的价格都高达2800元,比4年前发布时的价格都还要高;另一方面,这款Pascal架构的GPU如今在Steam平台,依然是市场保有量份额最高的显卡产品,实在是平民化产品中最有说服力的一款了。

与此同时,在散热方案上我选择的是风冷:Cooler Master暴雪T400V2,外加ARCTIC MX-4导热硅脂。这个方案要压住酷睿i5-11600K应该不成问题,应对极限状态的酷睿i9-11900K可能会比较勉强。

作为对比,酷睿i9-11900K也会加入到这个平台中来做体验测试。这套方案中,显卡以及散热系统可能会成为性能发挥比较大的瓶颈。

两个关注点:ABT与Gear 2分频

在组建这台PC的过程中,有两点比较令人在意,也是爱好者们组建自己的PC时在设定上需要在意的问题。其一是在我们拿到两款处理器后的不久,Intel就宣布推一个叫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的技术(以下简称ABT)。从Intel的官方描述来看,这又是个多核睿频方案,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推升更高的全核心频率,不过只面向酷睿i9。ABT需要在BIOS中启用,默认是关闭的。

ABT主要是在供电和散热方案有富余的情况下,实现8个核心同时达到5.1GHz的频率。如此一来,Intel现有的睿频方案(也就是市场营销词汇)就有些复杂了。早前Intel有个Turbo Boost 2.0;后来出现了Turbo Boost Max 3.0(针对体质比较好的核心,获得额外的睿频);再后来有了Thermal Velocity Boost(在没有撞到温度墙的情况下,频率可再得到100MHz的推升)。

这次的ABT从名字来看,是个“自适应”的浮动睿频方案。Intel规范下的这些睿频技术,仍然受到PL2和Tau值,以及温度墙(TVB的温度墙为70℃)的限制。ABT这类技术的存在,大致上表明了Intel对其14nm工艺也算是彻底挖掘干净了。

不过主板厂商可以一定程度无视Intel睿频的规范值。比如我们手头这款ROG MAXIMUS XIII HERO主板的BIOS选项中就有个Multi-Core Enhancement(多核增强,以下简称MCE),是ROG主板的常规选项——许多板卡厂商面向用户也都有此类设置项。它与Intel的ABT会是什么关系,将是本文会探讨的一个话题,虽然ABT和酷睿i5没什么关系。

另一个关注点则在于,对于内存DDR4-3200而言,仅有酷睿i9-11900K/11900KF才支持Gear 1模式——也就是内存控制器与内存频率之比为1:1;其余包括酷睿i7、i5在内的型号,在内存达到该频率时均需分频,也就是Gear 2模式,内存控制器与内存频率的比值会切分为1:2。

在DDR4-2933规格下,所有型号才可支持Gear 1模式。也就是说,这台“平价PC”选配的DDR4-3200内存在给酷睿i5-11600K做配时,默认内存控制器的频率会降到800MHz(即双工1600 MT/s)。在BIOS中,手动设置内存频率为DDR4-2933,并将内存控制器与内存频率比值设为1:1,理论上会获得更高的内存使用效率。

那么Gear 1和Gear 2在我们这套平台上,会造成多大的性能差别?这也是测试中尝试探讨的话题。

最后,因为手头没有竞品和Intel前代产品做测试对比,孤立地罗列测试数据可能会比较没有参考价值。不过若今后还有机会做此类体验,这些数据将作为后续其他同类产品对比的依据。而且下面的测试项都很常见,要作为横向对比的数据,依然是有意义的。而且测试多以高层级的系统及真实环境体验为主,因为时间也比较有限,并未做更细致的底层剖析和探讨。

游戏体验:Gear 1/Gear 2在平价PC上的性能差别

国外有平台已经对比过Gear 1和Gear 2模式下,游戏性能的差别(因为游戏属于比较典型的内存时延敏感型应用)。就体验角度来看,两者在大部分游戏下的体验差距并不大。《GTA 5》《全面战争:三国》《F1 2020》等游戏在这两种模式下,能够表现出1%-4%的性能差距,《赛博朋克2077》这样的游戏则几乎没有区别。

 

i5-11600K在Gear 2分频模式下的cache与内存测试数据,内存延迟还是相对比较大的

但就爱好者的角度,在游戏中1%-4%的帧率数值差距,也足够令人急眼了(也是与上一代酷睿做性能比较的依据)。事实上从体验角度,即便是生产力应用,如Chromium编译、Blender渲染,Gear 1、Gear 2也不易造成实质上的影响。

不过网上那些对比,大多是全豪华平台,包括选配的RTX 3080,64GB RAM等;和我们这些普通用户关系好像并不大。所以在我们搭建的这个平价PC上,Gear 1和Gear 2是否有差别?

这里选择了5款游戏来作比较,分别是《古墓丽影:暗影》《CS:GO》《全面战争:三国》《刺客信条:英灵殿》《彩虹六号:围攻》。除了《彩虹六号》(Ultra超高画质)外,其他游戏均选择高画质、1080p分辨率(毕竟上2K是有些为难GTX 1060了),都关闭垂直同步。

除了酷睿i5-11600K的Gear 1(内存控制器频率1466MHz,内存频率1466MHz)和Gear 2(内存控制器频率800MHz,内存频率1600MHz),这张表也加入了酷睿i9-11900K的数据。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对比均开启了MCE。从这张表至少可得出以下结论:

1、虽然Geforce GTX 1060已年代久远,但普通用户若非太过注重画质或者要玩赛博朋克一类的当代3A大作,拿这款显卡玩一般游戏也还是够用的。怪不得Steam上的GTX 1060钉子户还是那么多(人手2080/3080那是假象)。

2、酷睿i5-11600K在Gear 1和Gear 2两种模式下,游戏体验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可能与Geforce GTX 1060作为系统瓶颈有关。

3、由于Geforce GTX 1060系统瓶颈的存在,酷睿i9与酷睿i5在该PC平台上没有表现出游戏体验的差距(即便酷睿i9开启ABT睿频)。所以对于平价PC的目标用户,如若考虑配顶级CPU,也需要以同档GPU、RAM等做配;或者说根据整个系统来选择合适的硬件,才能发挥系统最高的效率。

主板出厂时,针对十一代酷睿i5/i7默认即为Gear 2分频模式。这将浪费部分内存效率。所以就需要爱好者们手动修改内存频率,挖掘更多的性能潜力——即便在平价PC上其提升十分有限。

这种Gear 2分频,与此前AMD处理器的FCLK分频应当是类似的。AMD在近代锐龙处理器上引入了一种名为Infinity Fabric的互联方案,Infinity Fabric将CPU核心与系统内存、其他系统组件(PCIe、南桥等)做了连接。

Infinity Fabric有个时钟叫FCLK。FCLK频率越高,理论上CPU核心与系统其他部分连接的带宽就越高。理想情况下,FCLK与内存频率一致时(1:1)效率最高。两者出现不同步时,就会存在时延。Infinity Fabric也确实存在频率上限(准确地说是Data Fabric的GMI2模块存在频率上限),大约在1900MHz附近。

AMD Zen 2架构下,内存频率与FCLK频率解绑——这一点我们此前的文章也提到过。1:1的这种关系就被打破了,分频这个概念因此出现,内存延迟增加(且CPU核心与内存通讯还需要经过I/O die)。AMD此前将Infinity Fabric位宽翻倍,以及增大处理器的L3 cache来缓解带宽和延迟问题。

 

i9-11900K的cache与内存测试

Intel的情况可能与此相似,当然内存超频在此仍是个选择。不过今年十一代桌面酷睿CPU的L3 cache并没有提升(i5-11600K相比i5-10600K,两者L3 cache都是12MB)。从这个角度来说,独占DDR4-3200 Gear 1的酷睿i9-11900K/11900KF,还是有存储系统方面的优势。

ABT与MCE都开

要理解ABT(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这种技术的效果,还是得借助于Cinebench这类基准跑分。下面这张图给出了酷睿i9在ABT与MCE(Multi-core Enhancement)不同开关组合下,Cinebench R23与Geekbench 5的跑分(其中Cinebench R23连续跑10分钟);另外也附上了酷睿i5的跑分,同样开启MCE。

 

这个分数仅在此处做比有价值,因为整个平台的配置并不高(且很大程度受到风冷散热方案的限制),酷睿i9搭配更高配的方案还能获得更好的成绩;但在此做对比依然是有参考价值的。

这张表可得出的结论是,同时开启ABT与MCE能够获得最出色的性能——也就是同时开启Intel的睿频方案,与板卡厂商更激进的温控与功耗策略,可获得最佳性能。另外,ROG这张主板提供了AI超频方案,在BIOS中一键选择就给出了电压、频率方面的自动搭配——这也算是一种官超,其设定本质上还是偏保守的。

所以就酷睿i9-11900K而言,BIOS中的简单设置,Cinebench R23多核性能测试就能获得大约10%的性能提升。

 

i9-10900K,MCE/ABT都关闭时,Cinebench R235分钟跑分的CPU核心频率与Package TDP功耗曲线(左侧的数据为截图当下的值,可忽略)

观察酷睿i9-11900K的MCE/ABT都关闭,以及都开启,两种状态下进行CineBench R23跑分时,CPU核心频率、Package功耗参数变化。在MCE/ABT全关的情况下,Package功耗冲高到199W即回落;起初最高核心频率曾达到5.2GHz,并快速回落到4.7GHz左右,在1分多钟后降到4.2GHz附近,Package功耗稳定在125W,Package整体温度(70℃附近)也比较保守。

 

i9-10900K,MCE/ABT开启时,Cinebench R23 10分钟跑分的CPU核心频率与Package TDP功耗曲线(左侧的数据为截图当下的值,可忽略)

而在MCE/ABT都开启的情况下,Package温度在很短时间内就达到了100℃,后续稳定在90℃,Package功耗曾一度达到290W——这个数字还是颇为惊人的;并且功耗在200W以上还维持了一小会儿(约15秒);后续也一直稳定在172W附近;全核心频率稳定在4.55GHz。这种模式下,散热系统已经成为酷睿i9-11900K性能发挥的瓶颈,所以我们搭建的这套系统的确无法真正发挥i9-11900K的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若只讨论ABT特性,则在开启ABT以后(无论MCE是否开启),系统有着明显更为激进的功耗策略。比如在开启MCE但未开启ABT的情况下,Package功耗不曾突破过200W,虽然测试后续的5-8分钟也基本维持在170W上下。

而主板厂商的MCE特性(有些可能叫Multi-Core Turbo),则有着更坚挺的持续性能策略。在未开启MCE、而开启ABT的情况下,Package峰值功耗虽然也能达到244W,Package温度一度升至90℃,但很快核心频率掉落到4.2GHz,功耗也稳定在125W。

 

i5-11600K开启MCECinebench R235分钟跑分的CPU核心频率与Package TDP功耗曲线:Package功耗基本稳定在142W附近,全核频率全程4.6GHz左右

所以说,就我们的测试来看,ABT与MCE双开时,系统有着最为激进与持久的温控和功耗策略。追求极致性能的爱好者应当将这两者都置于开启状态(对酷睿i5/i7而言,也只有MCE能开)——虽然后面会提到,就高度抽象的系统层面,由于我们搭建的这套平台各种瓶颈的存在,这么做就体验而言也无法表现出太大的优势(前文的游戏测试就已经佐证了这一点)。

事实上,这些也能反映Rocket Lake-S的高性能需以较高的功耗和温度为代价。上面这张图是在同时开启MCE与ABT时,对酷睿i9-11900K进行10分钟的AIDA64压力测试时的温度、功耗、频率、电压大致情况。

生产力多媒体与娱乐性能

这两年因为竞争对手各方面的压力,Intel在处理器宣传中愈发喜欢谈“使用体验”。这个方向对用户而言一定是没错的,毕竟性能数字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应用中的。

针对实际性能体验,我们跑了PCMark 10(Office办公套件),以此作为生产力性能代表;针对多媒体应用,测试的是Adobe Lightroom Classic、Premiere Pro、AE(After Effect);日常网页浏览的测试对象WebXPRT 3。这些都是生活、工作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测试项。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测试更偏向整体系统性能,存储、RAM、图形计算甚至软件也都有着显著更高的参与度。如此一来,这些CPU自身对于这类系统性能测试的影响就变得比较低了;尤其当我们搭建的整个系统存在性能瓶颈时。

 

注:英伟达Geforce GTX 1060最新驱动似乎有些问题致PCMark 10无法跑完测试,所以PCMark 10的测试全部基于Intel核显(UHD 750,即32EU的Xe

 

所以从这些跑分来看,酷睿i9-11900K的ABT开启与否实则都并未对这类系统测试产生太大的影响,毕竟这次体验的主角仍然是酷睿i5-11600K——也更适配我们搭建的平价桌面PC。

最后值得一体的是,Rocket Lake处理器的部分SKU集成了Xe GPU。不过我们测试的这两款处理器内置的Xe GPU仅有32EU,并不是十一代酷睿笔记本平台(Tiger Lake)那样的96EU,其图形计算性能因此并不像笔记本平台那么彪悍。

不过这代Xe核显的用处大了很多,我尝试用核显来跑《原神》,720p极低画质下还是具备了可玩性的——核显性能感觉与Ice Lake-U(十代酷睿移动平台)颇为相似;与此同时跑刀塔这类游戏是不在话下的;另外一点比较重要的是QSV引擎增强,尤其HEVC支持和流行CODEC的带宽翻倍,对于视频剪辑这些工作会很有帮助。

整体看来,酷睿i5-11600K(以及i5-11600KF)是Rocket Lake-S这代过渡产品中相当有性价比的选择;也是选配平价PC值得考虑的对象。不过这里的GPU要重新考虑一下,比如在未来几个月GPU价格稳定后,考虑30系的甜品级显卡——毕竟还有Resizable BAR这种相当令人期待的特性加持。

至于酷睿i9-11900K,其实这次搭的平台并不能发挥其实力。事实上,Cypress Cove(即Rocket Lake-S的CPU)将10nm的Sunny Cove微架构(Ice Lake-U的CPU)回迁到14nm制造工艺,这个过程对Intel的工程师而言也并不容易。尤其要在晶体管尺寸或间距更大的情况下做设计,信号传输、数据路径都要重做。比如信号完整性针对更长的路径或者延迟,都还需要做各种考量和升级;另外14nm工艺应用更需要考虑到功耗、尺寸之类,相较原10nm的权衡。

所以我们会看到酷睿i9-11900K并没有选择堆更多的核心,核显EU数也并不算多,皆与其间权衡相关。不过延续了五代的架构首次换新,Rocket Lake-S的实际表现除了基本符合Intel发布会上的预期,也是在为Alder Lake这样的产品做更充分的准备了。

责编:Luffy Liu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感兴趣
最近收到一款Jetson Orin Nano Super开发套装,我打算拿它来做个简单的AI应用开发...在没有任何AI应用和嵌入式应用开发经验的基础上...主打传说中的零代码开发~
目前英特尔采取了“产能匹配”策略,即需确保“投资节奏与市场需求一致”,避免过度投入导致产能闲置。这番说辞或意味着英特尔面对巨大财务压力作出了不得已的战略调整。
微软还强调,拜登政府的《人工智能扩散出口管制框架》限制了美国向许多快速增长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出口关键AI组件,破坏了特朗普政府的两项优先事项:加强美国的AI领导地位以及减少美国近万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Ocelot是AWS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开发的,集成了两个堆叠在一起的小型硅微芯片。 AWS表示,该芯片的设计可将与纠错相关的成本降低多达90%。
在应对美国加码措施上,中国一方面应该依托自身庞大的垂直应用场景,特别是工业制造领域,在做大做强中国制造的同时,推动国产AI芯片的替代,另一方面仍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重点突破AI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和先进工艺制程。
2.5D和3D集成研究旨在突破内存与处理单元间的数据传输瓶颈。为解决这一瓶颈,研究人员将内存堆栈放置得更靠近芯片,并在硅中介层上实现不同裸片和内存单元的异构集成。
TEL宣布自2025年3月1日起,现任TEL中国区地区总部——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经理赤池昌二正式升任为集团副总裁,同时兼任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和东电光电半导体设备(昆山)有限公司总裁。
预计在2025年,以下七大关键趋势将塑造物联网的格局。
领域新成果领域新成果4月必逛电子展!AI、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汽车、新能源、半导体六大热门新赛道,来NEPCON China 2025一展全看,速登记!
本次股东大会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形式召开,股东们可选择现场出席或线上参会。
差分运算放大电路,对共模信号得到有效抑制,而只对差分信号进行放大,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差分电路的电路构型    上图是差分电路。    目标处理电压:是采集处理电压,比如在系统中像母线电压的采集处理,
市值一夜蒸发2900亿”作者|王磊编辑|秦章勇特斯拉陷入一个怪圈。马斯克的权力越来越大,但特斯拉的股价却跌得越来越惨。就在昨天,特斯拉股价又下跌了4.43%,一天之内蒸发40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5
本文来源:智能通信定位圈自动跟随类的产品属于比较酷炫功能的“黑科技”产品。要实现自动跟随的技术可以有很多,但是最常用的就是UWB,因为UWB定位精度高,现在的成本也在下降,手机中也开始逐渐普及UWB等
从上表可知,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40强PCB企业总营收约416.7亿美元,同比增长7.6%。其中,营收排名第一位的是臻鼎科技(36.05亿美元),排名第2~5位的分别是欣兴电子(26.85亿美元)、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看电视了?对老局来说,最近这几年除了春晚和国庆阅兵,其他情况下,基本已经不会看电视了。当然了,连着PS5打游戏那是另外一回事。不过,虽然我们不怎么看电视了,但电视的市场却并
在储能行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安富利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与广泛的市场影响力,荣获2025“北极星杯”储能影响力BMS/EMS供应商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安富利过往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在储能领域持续创新与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海量数据不断涌现。传统云计算模式下,数据传输到远程云端处理,产生延迟、带宽压力,难以满足实时性和隐私需求。为应对挑战,边缘计算应运而生,将部分计算任务下沉到网络边缘,降低延迟、
新品EVAL-2ED3146MC12L–带辅助电源的6.5A双通道隔离栅极驱动器评估板EVAL-2ED3146MC12L评估板用于评估功率半桥电路中的2ED3146MC12L 6.5A隔离栅极驱动器I
                                                                                                
Mar. 5, 2025 产业洞察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5G时代下的突破机会:论全球电信商FWA布局》报告指出,随着美国电信商T-Mobile、Verizon转移营运重心至拓展建置成本